黄巢山麓,白石峰下,有一所袖珍小学———双峰县沙塘乡白石学校,校园面积不大,只有1600平方米;在校学生不多,才61人。这所偏远的山区学校的“掌门人”———校长彭光伟,他自1983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在贫困乡村小学的讲坛上,辛勤耕耘了35个春秋。
35年来,他始终扎根在沙塘这片全县最贫瘠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将知识的火种传递给大山里的孩子。他把自己一生的美好年华印在了这片朴实的乡土地,一如大山般寂静无华。
解不了的教育缘
彭光伟高中毕业后,任教的父亲给他提供了3个人生选项:做一名货车司机;去部队当兵;成为一名乡村代课教师。他思虑几日,决定成为一名教育新兵。
刚开始,彭光伟不敢上讲台。他闷头学习了10多节课后,才战战兢兢地上了讲台,教六年级补习班的数学课。尽管课前他写了5页纸的教案,试讲时练了又练。可到了讲台上,他仍然紧张得双手直发抖,写在黑板上的粉笔字似一团乱草……
彭光伟并不气馁,每天课后倾听学生感受,放学后仔细研究每一堂课。加上父亲的传授与同事们的指点,他很快进入了角色,课堂渐渐充满了生气。1年后,他任教的6年级毕业班数学课成绩突出,得到当地村干部和家长好评。
1986年,他自费参加了县里举办的中师函授班学习,2年后顺利毕业,拿到了中师文凭。随后他又花了几年时间,拿下专科文凭。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后,彭光伟业务精进,在三尺讲坛挥洒自如。
离不开的沙土地
35年里,彭光伟先后在沙坪、梓田、善塘、辉田、石峰、白石6所乡村学校任教。每换一所学校,迎接他的,总是更偏远、更艰苦的工作环境。彭光伟从不埋怨:“我生在乡下长在农村,到哪儿都适应。”
近年,双亲年事已高,家中亲人需要照顾。他每天风里来雨里去,骑车30公里上下班,一周就是200公里。一到冬季,山区冰冻天气多,乡村公路弯多坡陡不好骑车,他只能把车胎的气放掉一部分,下坡时用鞋当刹车。
彭光伟在白石学校工作近20年,担任校长14年。学校地处高寒山区;沙塘又是省、市有名的贫困乡,组织上想照顾他,调他回井字镇。彭光伟思虑再三,自己调走不难,但白石要进好老师不容易,最终他把调动报告扔进了废纸篓。
放不下的苦学生
白石学校特困学生、单亲孩子、留守儿童特别多。彭光伟十分注意留守孩子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定期请心理辅导老师作讲座,让老师通过劳动技能课,指导孩子做日常家务,引导他们自立、自理。
该校有一户谭姓人家,全家5口人,3个小孩有两个在白石学校就读。有段时间,父母同时患了精神病,两个孩子一天3顿饭都没人管。彭光伟得知后,除了安排好这两名学生在学校吃午餐外,还把晚餐也准备好,让他俩放学时带回家吃。他还与村干部商量孩子们回家后的安全。大家决定,放学后彭光伟把两个孩子送到村支书家,村支书再通知孩子姑姑家接人。一个月后孩子父亲病情好转,这段“特护”期才结束。
停不住的彭校长
白石学校的前身是贺氏私塾,有近百年办学史。彭光伟到白石任教时,学校办学条件十分简陋,一到雨季,教室屋顶到处漏水,师生打伞上课是常态。彭光伟发了狠劲,先后向有关部门递交15份校舍翻修改造报告,终于争取到14万余元改造资金,把屋顶翻修一新。他还和同事们积极联系校友和社会爱心人士,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在他努力下,2016年,一爱心团体向白石学校捐赠学生桌凳120套,书包120个,讲桌6张,电脑8台,打印设备一套,课外书籍770册和现金1.2万元,总价值达10万余元。如今,学校有了漂亮的校园图书馆,阅读教学名声在外,多次成为市、县语文教学活动观摩单位。
今年5月,长沙市饮食集团长沙火宫殿有限公司“一衣一温暖、益起暖童心”爱心校服捐赠活动在白石小学举行,现场捐赠110套崭新3件套装校服、110套“六·一”儿童节礼品、1台彩色打印机、2个文件柜等物品,还向7名贫困学生每人资助500元……
35年,他实现了从一名代课教师到教导主任、再到校长的蜕变,先后30多次被评为县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