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花木兰”引领脱贫致富。在江华县涛圩镇凤尾村,有一个当代“花木兰”,她在果农水果滞销时,带动村民把滞销果做成畅销品,引导乡亲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香柑丰收愁了果农心
江华县涛圩镇凤尾村第八组村民任青2015年7月大学毕业后在家帮父母务农,任青家里种植了60亩玫瑰香柑,每年12月是玫瑰香柑成熟的时候,由于果肉饱满、汁多味甜深得人们喜爱。
凤尾村的土质偏碱性,适合玫瑰香柑生长,培育的香柑含糖量可高至20%左右,在市场上拥有较好的口碑,每年采摘的时候,吸引各地经销商纷纷驱车前来采购。可是2015年12月雨水连绵不断降了整整一个月,使得成熟的玫瑰香柑不能下树,往年的销售旺季发生了滞销。
12月的寒风中,任青全家每天都要到果园中去拾捡熟透落下的玫瑰香柑,冷风吹乱了父母的头发,两张愁苦的脸像是快要风干的桔皮既焦急又无奈。经销商不来采购,本县的销售量又不大,玫瑰香柑的价格从2.00元降到1.50元,再从1.50元降到1.20元。父母看着凝聚着全家心血的香柑,在时间和雨水的“折磨”下,表皮慢慢地失去了光泽,连日的阴雨,空气弥漫着变质腐烂的气味。看着这一切,任青父母一筹莫展。
“花木兰”试做柑饼解困境
困难之下,任青向江华县人社局提出了无息贷款。人社局小额无息担保贷款中心主任张义荣来到凤尾村对任青家的项目进行考察,得知任青家香柑滞销开导道:“唐僧取经还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一时的滞销别灰心,香柑这种水果可以制成罐头还可以制成桔子汁,你们看能不能制做成桔类食品。”
听到张主任这话,任青灵机一动,想起大学同学中有个潮州同学带过自家做的柑饼去学校吃,味道很好。她虽不会做罐头也不会做桔子汁,但是可以向同学请教做柑饼。
任青打电话向同学请教柑饼的制作方法和程序后,就开始试制柑饼。首先刮去香柑表面油胞层,接着用小刀四至六等分距离划破果胚,并把它压扁成饼状,挤出果汁,使之吸糖均匀饱满,再将果胚盐渍、漂浸处理,然后加糖脆制、蜜制,并反复煮制几次,最后上糖衣,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制作和她的不懈努力,终于制成香甜可口又有原柑味且能润肺止咳的柑饼。
柑饼制作成功了,全家动手做柑饼,很快做了五百多斤柑饼出来。恰巧接近过年,家家户户都采购年货,任青拿出在大学勤工俭学的努力,到南杂店、零食坊一家家的推销柑饼,五百多斤柑饼在二天内就销售一空。
柑饼的销售成功让全家看到了希望,走出了香柑滞销的阴影。全家人齐动手,摘香柑、刮油层、划果胚、压成饼、挤出汁、胚盐渍、再漂浸、上糖衣,把香柑全部制成了柑饼,再送到各个南杂店、零食坊。这样,60亩的香柑不仅解决了滞销问题,也让任青赚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规模化加工厂让村民有保障
自家的问题解决了,看到村里其他的种植户仍在为香柑的销售而愁眉苦脸。任青毛遂自荐当起了师傅,手把手地将制作柑饼方法教给村里任丰品、奉飞虎等20多户玫瑰香柑种植大户,并且通过网络联系销路。在她带动下,村民们通过制作柑饼,缓解了香柑滞销问题,避免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村民纷纷对任青竖起了大拇指。
“我们种了好些年的香柑,只知道果子价格好就高兴,没销路、价格不好,看着果子烂在树上也没办法。任青一来就帮我们想了新‘招数’,村里多几个任青这样的大学生就好了。”村里的任大叔由衷地感慨。
“我与几个同学正准备合伙创办一家柑饼加工厂。随着我们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将柑饼打造成江华本地特色的农产品,相信会很有前景,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让柑农收入有保障。”这是“花木兰”任青未来的创业计划。
图为:任青和丰收的玫瑰香柑
图为:和手心差不多大小的柑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