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洪,是汝城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是延寿瑶族乡下杨村女共产党员,1998年3月至2017年担任下杨村党支部书记,她平日梳着马尾,柳眉下那双大眼睛,闪烁着自信、自强的光芒。岁月的风雨,在她的眼角眉梢,过早地划下了印记。“我是带着责任担任下杨村支部书记,让下杨村的贫困村民富起来。而这些需要你们,需要村里广大党员发挥带头作用。”这些话出自一个弱女子口里,或许有些过于豪气,但是出自一个有着坚定信仰女共产党员口里的时候,那是字字发自肺腑。
下杨村常驻人口336户705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7户287人,其中五保户3户3人,低保户39户86人,一般贫困户54户210人;2014年脱贫人口16户58人,2015年脱贫12户51人,2016年脱贫12户49人,现村党支部现有中共正式党员30名。
任职期间,陈爱洪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的新路子,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赞扬。
转变党风接地气,坚持走群众路线。“富路纵横,思想先行”。陈爱洪认为,口袋穷不算穷,脑袋穷才是真的穷。因为思路决定出路,所以扶贫必须先启智。要想下杨村大变化,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首先要做到两个转变,一是党员干部要在工作作风上大转变,二是群众要在思想观念上大转变。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走进村民家中,走到田间地头,与老乡们接地气,面对面拉家常,心贴心谈想法,手拉手解难题。她坚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把脱贫致富主人翁话语权还给群众,请群众敞开心扉提意见建议,畅所欲言建言献策,让党员干部真正做一名贫困群众的服务者,实实在在为大家解难题,办实事,深入群众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党员干部身在民中、民在心中走村串户的暖心活动,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新转变和组织大家庭的温暖,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形式多样抓党建,全心全意为人民。不断强化班子的整治理论学习,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目标,围绕村情、村民、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抓实见效。充分利用农村冬闲时节,外出务工和流动党员大量返乡的大好机会,结合上级党组织的要求,采取巡回宣讲、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围绕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省市县乡决策部署、各项惠农政策、农村实用法律法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内容,组织农村在家党员、外出流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在村部、农家书屋、集中开展学习活动。
模范带头转民风,争做好人讲道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陈爱洪无论走到哪里,周围总是充满关爱和温暖。特别是任职期间,她向下杨村村党支部党员、干部郑重承诺:决不能让下杨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智障残疾等弱势群体中有一人受冷落,决不能让困难群众没人管。并倡议大家人人献出一份爱心,关心本村弱势群众的冷暖。历年中秋、春节前,她自己带头拿出个人工资购买慰问品看望村里困难老党员和智障残疾群众;为村里高考分数线达二本以上的贫困户学生争取享受国家雨露计划每人5000元的政策等,以此减轻贫困户家庭经济负担。扶贫不仅要扶智,更重要的还要扶德。遇到儿女不孝顺的人和事,陈爱洪苦口婆心举实例,讲道理,她通过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模范带头爱民行动,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认可,同时下杨村风民风得到明显转变,过去的下杨村酗酒打牌,陈规陋俗盛行,如今的下杨村科学致富,孝敬老人现象明显增多。
深挖原因找出路,一心为民办实事。大力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基础设施,积极向县教育部门争取项目资金20万,对下杨村小学教学楼全面装修,改善学生学习条件;向县水利局争取项目资金2万元,对张家至下杨段水圳将多年渗入泥沙全面清淤、部分损坏的水圳进行维修;落实“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救灾救济工作,实施危房改造项目,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集中整治与连户包干现结合,发动农户做好环境卫生工作,村民对环境卫生意识增强,形成村主干分片包干制,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在下杨村千年银杏旁打造绿化、美化、亮化到位的生态小游园。
功夫不负有心人,看到村里一个个贫困户正在稳定脱贫,走上了致富的新路子,快过上了好日子,陈爱洪终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