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肩挑重担,照顾一家老小的“最美母亲”;她是面对残疾失明丈夫不离不弃、相依相伴整整20年的“最美妻子”。在汝城,一提起濠头乡宝沙村村民郭桂平,人人都会伸出大拇指。从1995年至今,她用无私的爱,真情守望着不幸的家。
二十年前的家庭厄运
1981年,21岁的郭桂平与汝城县濠头乡宝沙村寨脚下小组何卫华结婚,大女儿何芳、二儿子何雄飞分别于1982年、1985年出生。郭桂平的丈夫何卫华是由郭垂平、何秀英两位老人收养长大的,但是一家6口,相亲相爱,生活得安宁祥和。
时间一晃到了1995年。就在这一年,一场厄运降临到了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10月的一天,何卫华带着炸药包到门口的河中炸鱼,一时不慎,炸药包在自己的手中爆炸,何卫华顿时血肉模糊地倒在岸上。闻讯赶来的郭桂平等人,看到了惨不忍睹的一幕:何卫华的双手不知炸飞到何处,一只眼珠炸飞,另一只眼睛也深陷下去,全身血流不止。看到这副惨状,村里的人都连连摇头,说这么重的伤,恐怕治不好了,就算活下来,也是废人一个。
悲痛欲绝的郭桂平哭喊着无论如何都要医治好何卫华,众人合力将何卫华送往了汝城县人民医院。经过50多天的治疗,何卫华保住了命,但双手如槌,双目失明。清醒过来的何卫华想到今后的生活哀叹不已,自己已经是废人一个,交给医院的7000多元药费全是借的,如何偿还人家?郭桂平忍住心里的悲伤安慰他说:“只要你在,这个家就在,只要有一个家,日子总会慢慢过好的。”郭桂平搀扶着出院的丈夫回到了家中。
为养家不辞风雨奔劳
家庭遭逢厄运,家中的安宁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当时郭桂平的两个孩子何芳14岁,何雄飞11岁,均在校读书。而家里两个老人,养父郭垂平68岁,养母何秀英71岁,都不能干重体力活了。而何卫华呢?虽然外伤治愈了,但两耳依然流脓不止,天天痛苦地在床上呻吟。全家的生活重担落在了郭桂平一人的肩上。郭桂平一咬牙,决定先种一年田再说,如果种田不能维持生活,再另谋生路。
何卫华家里有6亩水田,上百个丘块,分布在三垅四埂。家里失去了壮劳力,郭桂平就干起了平日里男人干的活。犁田,不会,她立刻向别人请教学习,虽然比男人犁得差一些、慢一些,但是她相信只要坚持就能做好。放水、狩猎,这些需要晚上去做的事,再怕黑也要去,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最开始她找村里的女伴陪着一起去。去的次数多了后,郭桂平就壮着胆子一个人去。
由于体力的限制,技术的缺乏,这一年,郭桂平种田的收成远逊于其他人家,全家的生活也比往年差了许多。郭桂平只能避开家人暗暗垂泪。这时,有好心人介绍郭桂平到汝城县园艺场煮饭,顺便可以承包管理一些果木,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郭桂平一掂量,决意留下两个孩子在家读书,陪伴老人,自己带着丈夫到园艺场上工,这一干就是四年。
在这四年里,郭桂平拼命地干活,除了一日三餐的炊事工作,她还承包管理了一大片果木。她每月回家一次,为老人、孩子买米、买柴,准备生活用品。后来,由于园艺场改制,郭桂平辞掉园艺场的工作,在汝城县城开了一年的早餐店。
2002年,郭桂平的两个孩子渐渐长大成人。郭桂平放心不下家中的老人,决心回濠头圩开一间小店,以便就近照顾。虽然郭桂平在外奔波五年,但除去家庭开支,手中几乎没剩下什么钱,她托人担保,向濠头信用社贷款5000元,在濠头圩开了一间南杂店。
2003年,养父郭垂平去世。为了照顾年迈的养母,郭桂平明知宝沙村的生意不如濠头圩,她还是毅然离开濠头,在宝沙寨脚下的公路旁砌了一间水泥砖房,又办起一间南杂店,一边开店、种田,一边照顾老母,直至老母去世。
二十年里的艰难守望
丈夫遭逢厄运后,善良的郭桂平不但担起一家的生计,还侍奉公婆终老,对丈夫的吃、喝、拉、撒,也已悉心照料了整整二十年。
自1995年何卫华失去双手和双目后,妻子郭桂平就一刻都没离开过他。无论是在县园艺场,在县城,在濠头圩,在家里,何卫华样样离不开郭桂平,他的吃、喝、拉、撒需要有人帮助,而郭桂平也习惯丈夫何卫华的陪伴。
开始一段时间,何卫华为减轻妻子的负担,建议妻子在他如槌的手臂上绑上一只勺子,方便自己吃、喝,但这个办法一天都没能坚持到就失败了。因为何卫华双手如槌一般,根本稳不住放在桌上的饭碗,而双目什么都看不见,绑勺子的手也找不准适当的位置,每次都是胡乱拨几下就将饭碗弄翻了,反而要麻烦郭桂平清理打扫。后来,郭桂平只好一口一口地喂他,一日三餐,二十年如一日。
除此之外,郭桂平还要每日帮助丈夫何卫华洗澡、洗脸、洗脚,每日帮助他大小便,为他清洗流脓的双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看她操持家里家外那么辛苦,有好心人劝过郭桂平:“趁着年轻,带着小孩离婚吧,养大了孩子,就对得起何家了,何必守着一个废人过一辈子。”
郭桂平始终淡淡一笑:“我知道这样过下去会很苦,但我与卫华恩爱十几年,他残了,我就走,我会一辈子不安的。如果天天想着这个人,不如天天能看到这个人。”正是这份朴实真挚的感情,让郭桂平对丈夫不离不弃坚守了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