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翔芬,女,汉族,出生于1965年9月,临武县万水乡大汉村人,现任临武县翔芬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10余年来,这位农家妇女辛勤劳作,开荒不止,把边远地区多年来荒芜的荒地,开挖成了粮田沃土,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开荒牛”,展现着山乡女性创新创业的风貌,被誉为开荒造地的“活愚公”,山乡村寨的种粮王。2016年种植水稻1700余亩,带动和辐射周边群众100余人走上了科学种植的致富路子,解决就业人员100余人(长期性20余人,临时性80余人)。
一、排除万难,立志创业
出生在山窝窝里的邓翔芬,1999年3月南下广东务工,经过8年“打工妹”的生涯,多年在外摸爬滚打的经验,让邓翔芬眼界更加开阔,激发了创业热情。一年春节回乡后,翔芬看到由于农村大批青年出外打工,好多大好的田地无人耕种而荒废,心中非常痛心。面对家乡土地资源沉寂荒芜的景况,邓翔芬心情惆怅,她苦苦思索,怎样才能使自己富起来,从而也带领全村妇女发家致富呢?大汉村是典型的农业村,经商没有条件,但是大都妇女勤劳,并有一定种植的基础,她决定在家乡开荒造地,种粮致富,让荒地成为长出“黄金”的粮田。2007年2月,带着打工攒下的30万元资金,邓翔芬毅然决定从广东回到家乡种田。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荒造地、承租土地种植水稻,家人开始并不支持和理解,村里也有人说“翔芬格女仔,是不是癫格,还跑到农村里来作田”。但村里看着自己长大的老人们都对她的决定竖起了大拇指,翔芬知道,老人们也和自己的想法一样,不想看到曾经养育一代又一代人的土地荒废。创业之初,邓翔芬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创业之路,但要强的她,知道怨天怨地没用,她相信凭自己的双手能闯出一条路来。
二、科学种植,勤劳致富
决定了的事情,说干就干,2007年春节刚过,邓翔芬夫妻俩便顶着逼人刺骨的寒气,来到抛荒多年的3.8亩责任田里,背镐举锄,披荆斩棘,除草翻耕,荒废多年的责任地变成了粮田,她要先在责任田进行实验,她从“湖南科技经”、“湖南农业”等报刊杂志中查询大量的资料,她向农技专家请教,学习种田的施肥时间、育苗壮苗、病虫防治,收割关键等农技知识。不断积累的农业科技知识,更坚定了她种植水稻致富的决心。全家人精耕细作,那年秋天,收获了亩产1200斤的好收成。试种成功后,邓翔芬一家人眉开眼笑,尝到了种植水稻的甜头,亲戚朋友邻居纷纷将自家荒废的田地让给他们去开荒经营。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探索,邓翔芬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为扩大种植规模、大胆带领妇女群众致富增添了信心。邓翔芬认真打理种植基地,购置了自动化大型收割机、打田机、大型碾米机、无公害太阳能灯等设备,开始走上规模化的种植创业路。邓翔芬大力推广绿色水稻品牌,从2009年种稻55亩,开荒30亩,到2014年,种稻500亩,开荒45亩,再到2015年,种稻1650亩,其中租赁耕作1300亩,开荒20亩,直至今年,邓翔芬领着种植户们种稻水稻的面积已达1700余亩,一路走来风雨兼程。
三、开阔眼界,做大做强
近两年来,邓翔芬通过参加各级科技培训班、市女企业家学习,学到了一定的种植技术,了解到市场信息,认识了的种植技术专家,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增长了知识,更新了自己的种植观念。认识到发展农业产业不是简单的栽田种地,而是要靠科技种植,寻找各类销售信息,逐步销售产品,把种植水稻产业发展成为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促进妇女增收致富。在县妇联的引导和扶持下,下决心打造特色产业,走品牌的路子。经过多方考察学习借鉴,她转变思路,采取“基地+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方式,并尝试与老板加盟合作。2014年在县政府部门和县妇联的大力支持下,邓翔芬带领大家成立了临武县翔芬农机专业合作社,建成自有水稻基地500余亩,近年来,邓翔芬还依托“互联网+市场销售”的新形式,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范围,运用微信市场,进行网上销售,如今,邓翔芬的大米不仅供应临武、蓝山、嘉禾等县,还远销到了河北、广东,今年,韶关坪石镇粮油公司以每公斤6元的价格和邓翔芬签订了签订了10万斤的购销合同。近两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扶持下,合作社走上了规模种植、科学种植的发展道路。
四、传递温暖,回报社会
俗话说:“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作为妇联培育的妇女带头人,邓翔芬最终的目的是要带领全村妇女共同致富。因此,她把培训中学习到的种植技术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在发展自己种植业的同时,积极带动周边更多的妇女参与到发展种植业中来,传授自身的种植水稻知识和经验,让妇女同胞自力更生,自主经营,促进增收,争取把种植水稻发展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周边及本村的妇女都参与到了种植水稻的行业中,邓翔芬主动担负起本村的技术顾问,为村民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和辐射周边群众100余人走上了科学种植的致富路子,解决就业人员100余人(长期性20余人,临时性8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