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丹桂飘香,秋风送爽。新的学期开学了,今年49岁的莫爱中老师送走了从小学毕业的五年级学生,主动承担了一年级47个新生的班主任及语文教学。来学校带孩子们报到的一年级家长们奔走相告,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家长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她是让我们最放心的好老师。
“我爱山里的每一位孩子”
每天下午四点放学后,当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透过窗户洒进教室,学校的同事们都陆续下班回家。此刻,有一个身影拖着疲惫的身子,还忙碌在廖家坝小学的一间简陋教室里,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孜孜不倦地进行辅导。她希望班上的每个学生都把知识学懂、学透。几十年如一日,寒来暑往,她却乐此不疲。别人问她:“莫老师,您这样不为名,不为利,拼命工作,您图什么呀?”她笑笑回答:“我热爱教师这份工作,我爱山里的每一位孩子,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朴实的话语流露出她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在她眼里,没有笨孩子、坏孩子,只有勤奋与懒惰之别。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有一次春游,她把“最调皮”的学生和她分在一组,一路上有说有笑,最调皮的男生嚷嚷着要和她合影留念。这些孩子后来竟一个个成了“温顺的绵羊”。
在她的班级,座位轮流滚动,谁说情都没用。学校领导的儿子个子不高,领导请求莫老师,希望安排儿子的座位在教室前排。莫老师笑着说:“学生们都是校长的儿子呢。”仍然安排学生座位轮流滚动。莫老师将满腔的爱尽情赋予了她的学生,多少个黄昏,当人们走在放学路上的时候,她在教室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后进生;多少个晚上,当人们被精彩的电视吸引的时候,她还在灯下认真地备课、批改作业。她始终相信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颗纯净的种子,用爱浇灌,都会在教师爱的沐浴下快乐绽放,只是花期不同而已。虽累,她却乐在其中。
“山里的孩子也能拿第一”
在沾溪这样偏远地方的小学,教学设施简陋,学校条件艰苦,学生程度不一,与城里的学生相比,总让莫老师揪心。为了山里的孩子能学更多更好的知识,她总是让自已先学,潜心钻研教学业务。她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学习新课改,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断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充实自已的头脑。她没有双休日,每逢学校组织教研活动,她总是积极参与其中,还经常自费去桃花江小学等名校听课、学习,研讨新课程教学研究。
辛勤的付出终于得到回报。在莫老师的公开课上,县教研室的教研员们,竖起大拇指称赞,学生教得活、学得轻松,上课的表现和城里的孩子没有差别。2005年全县小学期末抽考,沾溪乡廖家坝小学的莫爱中老师脱颖而出。她所执教的二年级取得了全县语文第二名,数学第一名。当时年近四十的她在全县勇夺第一,难能可贵,得付出多少难以想象的艰辛啊。她以骄人的成绩证明了“山里的孩子也能拿第一”。用她自己的话说,山里的家长和孩子都很朴实,老师都很爱他们,所以上课特别认真,这样孩子们的成绩不愁跟不上。
“山里的孩子们需要我”
长年累月繁重的教育工作,多年的包班教学,莫老师病了,X光下比拳头还大的卵巢囊肿真让人揪心。12年前的肿块有鸡蛋大小,医生和家人劝莫老师及早动手术,可莫老师把化验报告往怀里一揣,咬咬牙,又站在了讲台前。她知道,学校教师紧缺,同事们担子重;她知道,学生正处于低年级,刚入小学校门,打好基础很重要;她知道,自己要站好这班岗;她知道,山里的孩子们需要她……
2009年11月,医生把手术切除的肿瘤给她看,大大小小近5斤重。术后一个月,莫老师拖着带病的身子承受着繁重的教学任务。53人的二年级包班,她毫无怨言;49人的三年级包班,她硬是扛下来。普通教师尚且难以承受,何况她还要长年累月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且教学成绩期期得全乡第一。同行们都发出这样的感慨:“和莫老师同一个年级教书,压力山大啊!”
“山里的老师也要与时俱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新一轮课堂改革下,每一位教师都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在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质量,构建兴趣课堂,莫爱中老师也不例外。她作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辈人,要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教学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是多么的不易。可是,她做到了。她与时俱进,敏而好学,总是虚心向年轻人请教。她克服困难,在学校语文教研小组组织的公开课活动中,课件结合自制的生字卡片,结合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方式,那新颖的课堂,吸引住班上一年级小朋友的注意力,赢得了在座各位听课老师的啧啧称赞。
在边远的山区,就有这么一个人,她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了教育事业,把青春和汗水洒在山区这片沃土上。她像一座灯塔,照亮着大山里孩子们的求学之路,指引着孩子们前进的方向。她默默地耕耘着,只为让山里的花儿开得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