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家风伴他行--记宜章县宣传部谭华山家庭
作者:谭华山      发布时间:2016-06-28 10:16:04

他的家乡在大山里,很美。乡亲们的心灵也如同家乡小河的鹅卵石那样洁净,自小他就生长在这和谐的氛围里。父亲读了近十年私塾,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很懂礼数,常为村里人义务做一些选黄道吉日、写文书之类的事。他的母亲是大村望族的后代,虽然没文化,但做人做事有眼光,讲分寸,很受人敬重。那种山里人特有的勤劳、朴实、善良的特点父母亲都具有,他们家也就形成了和村里其他人家相类似的家风,且经过岁月的打磨,他家的“忠孝”家风逐渐形成和彰显出来,并且伴他走出大山、随他一路前行。

小时候,他听大人们说东北中苏边境在打仗,村里人都不敢送子女去当兵。然而父母亲却毅然地把刚刚初中毕业他的大哥送入军营,大哥这一去就是近八年没探过家,以致后来在父母的鼓励下读完了军校,进入了北京工作。当初他舅舅也有一个儿子在四川当兵,他每次跟着母亲回娘家,总能看到舅母和母亲一起偷偷哭泣的身影,是担心?抑或思念?当时他肯定弄不明白。到后来他才了解到,外公家就是一个十足的忠孝之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外公就和几位堂弟参加了革命,有两位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至今外公住过的老房子里还挂着“光荣烈属”的木牌子。也许从小就受家庭环境影响的母亲,脑海里早就形成了“有国才有家”的思想,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部队,也许,这就是他家的家风对于“忠”的最早体现。

长大后,家里的日子仍然过得很清苦,父母生下他们兄弟三个,还有两个姐姐,除大哥在部队吃穿好点外,在家几个兄弟姐妹吃的穿的住的都很差,但父母总能坚持孝敬老人、爱护小孩、善待邻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教书那会儿,除了过春节,家人还很难吃到丰盛的猪肉,记忆中的端午、中秋等节日,父母都会把有限的几斤猪肉匀给外婆家,大伯、二伯、三伯家,剩下的总是几根猪骨头和着青菜煮汤了,一大盆青汤寡水,让他现在想起还是心酸难耐。父母就是这样留着好吃的给长辈,自己却随意将就,这沉甸甸的“孝道”耳濡目染让他度过了青年时代。

后来呀,他们家的日子慢慢好起来了。但父母年岁已高,兄弟姐妹便时不时赶往老家看望他们,几代人都争相孝敬老人。在部队工作的哥嫂每年都轮流照顾父母一个月左右,侄子和外甥们也常抽空看望,村里人都说他们家做得好,为尊老爱幼带了个好头。但难为情的是每次在老家呆上一两个小时,老人就会催他们回单位,母亲总是说“我们两个老的都很好,不要挂心,公家的事要紧,去忙工作吧”。然而,父母哪有不想念儿女之理!每次乡亲们都告诉他,母亲每次佝偻着身子到村旁送走他后,她都会回到老屋哭泣,有时身子不舒服也总是瞒着子女,怕他分散工作精力,这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做法着实感动了他好长一段时间。2012年,他们按老父亲的意思用老樟木刻制了三块黑底黄字的木匾挂在老屋的大厅正中央,上联是:传家有道惟存厚;下联是:处世无奇但率真。横批:忠孝堂。这些文字虽普通,却寄托了父母对后人的殷切期望。

而现在,父母相继过世有几年了,母亲活了88岁,父亲活了94岁。老屋也关门了,给他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子欲孝而亲不待”的伤感还时时侵袭着他的心,他俩老留给他们的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都在按照父母的嘱托做着国家的事和家里的事,不敢有半点懈怠,因为父母教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值得用一生的时光去体会。他的兄弟仨养育的孩子中,有军人、律师、老师,还有在校学生,虽然不可能为他们设计一个成长的模式,但都有决心教育好他们,把国家正在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风家教融入各自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让他们成人又成才,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十分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感谢他们用言行为全家打造了“忠孝”家风。不忘昨日的来处,认清明天的去向,这温暖励志的家风将伴随他一路走下去…….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