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次忠、杨万金家庭:笔架山下的“幸福一家”
作者:慈利县妇联 黎贤章 孙立平      发布时间:2016-03-24 11:27:50

    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归宿;家就像陈年佳酿,融进了许多宽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内涵。巍巍笔架山下,悠悠木鱼洲旁,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庭。他们就是慈利县零阳镇龙峰村六组的王次忠、杨万金家庭。

    谈起女主人公杨万金的家庭,很多人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因为她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她们夫妻恩爱、体贴晚辈、关怀子女、热心助人、邻里和睦,特别是一双儿女功成名就,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兢兢业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杨万金和王次忠成家40多年来,用日常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家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赢得了周围人们的普遍赞誉。

苦心经营   勤劳操守

    杨万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娘家是零阳镇大星村人,与龙峰村隔河相望。小时候由于家里兄弟姊妹多,受传统观念影响,她没有读过一天书。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经介绍与家住龙峰村六组的王次忠组建了家庭。那时初中毕业的王次忠,算是个文化人,在村小学当民办教师。在那个政治氛围很浓的时代,小日子虽然拮据,两人相亲相爱,倒也过得去。随着女儿王芳、儿子王成先后来到人世,上还有年迈的婆婆,家庭经济逐渐紧张起来。两人省吃俭用,勤俭持家,宁可自己苦点累点,千方百计照顾好老人和小孩,把家里的没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生怕他们跟着受苦受累。

    1986年9月,在村小学执教了十多年的王次忠做出了一次艰难选择,依依不舍离开了他热爱的三尺讲台,放弃了民办教师这个“铁饭碗”。考虑到孩子大了,学家庭开支也越来越大,紧靠自己民办教师的那点微薄工资,以及杨万金耕种五亩多地的艰辛,家庭经济上仍然捉衬见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王次忠东拼西凑购置了一台拖拉机,开始“弃教从商”的生涯。不管多忙,都不让两个孩子在学习上分神。懂事的孩子懂得生活来之不易,一心扑在学习上。王次忠的重新选择,两人每天起早贪黑,为家庭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虽然家里生活简朴,但也过得去,孩子们没有生活之忧。两人早出晚归,勤耕苦做,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保障,也耳需目染启发和教育了孩子们今后要学会自力更生、学会艰苦奋斗。

关爱家人   家庭和睦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杨万金从无怨言,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事业,支持丈夫的选择,承担着教育儿女的责任。平时夫妻俩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工作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们结婚四十多年来,从未红过脸,家里总是充满着和谐的气氛,笑声不断,得到街坊邻里的羡慕和赞扬。

    “学会理解和包容,要懂得感恩,想想自己,想想别人,每一个人都不容易。”这是她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在他们结婚的四十多年中,夫妇之间、婆媳之间,始终注意尊重对方,做到相互理解。自古以来,婆媳之间免不了有些摩擦,但是作为儿媳,她能够用那颗热爱家庭、关爱家人、希望老人安康、儿女健康向上的善良之心,真诚对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使这个家庭成为人们羡慕的和谐家庭。年轻的时候,杨万金的婆婆在家年事已高,又是瞎子,行动很不便。她为婆婆担茶送水,毫无怨言。婆婆经常自己摸索着做饭洗衣,还没少挨杨万金嗔怪。婆婆临终前拉着她的手说:“真苦了你了,你真是个打灯笼都难找的好媳妇……”

    斗转星移,杨万金“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女儿、儿子王成学业有成,先后成家立业。儿子儿媳邀请杨万金夫妇到北京长住。老人不想给儿子添麻烦,无奈拗不过儿媳的一番好心,要他们北上带孙子。杨万金在北京居住的日子享受着天伦之乐。经营新的婆媳关系,杨万金从来都是以诚相待,宁可自己苦点累点,勤劳质朴的本性没有变。知道儿子媳妇上班很辛苦,每天变着花样做好饭菜,打扫好卫生,儿子和媳妇回家可以按时吃饭、休息,从不吆喝媳妇帮忙打下手做这做那。媳妇有时候抢着做,她还责怪媳妇本来工作就辛苦,回家了还不好好休息。

    虽然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挂齿,但它就像催化剂一样,使他们全家感情日益融洽、家庭和睦、生活有滋有乐。她带着一颗善解人意的心,以她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热爱家庭的本能,把这个大家庭安排得井井有条,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四十多年来,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宽容善良之心,维护和建造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

言传身教  育子有方

    杨万金从小没有机会上学,深知没有文化的苦头,因此,她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女从小要发奋读书,靠知识改变命运。丈夫工作忙,杨万金家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她在家做饭总是计算着时间,争取在孩子回家后马上吃上很香的饭菜,在家庭中,她是孝顺的儿媳,勤俭持家的爱妻,更是成功的母亲,和善的婆婆。这个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家庭——公婆安享幸福、夫妻恩爱和谐、儿女功成名就、家庭和睦。年轻的时候,她不仅注重儿女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时时关心两个孩子沿着正道走,勉励儿女刻苦学习,礼貌待人,并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关心孩子的成长状况。

    “笨鸟先飞早入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励志名句,她时不时地向孩子言传身教。丈夫深知妻子的辛苦,有点空闲时间他也顾不上休息,总想着帮妻子做点事家务活,陪孩子写作业、作运动。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儿女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从小就非常懂礼貌,尊重长辈,遵纪守法,决心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才。

    儿女是父母最好的作品。学生时代,王家两个孩子刻苦学习,成为学富五车、声名远播的好学子。女儿王芳毕业于湘潭师范大学,现在在株洲工业大学执教外语,副教授高级职称。儿子王成,曾留学法国路易斯-巴斯德大学,激光雷达遥感应用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百人计划”研究员,数字遗产室主任。

    更让外人称道的,是他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孝心和对国家对民族的大爱。王成王芳成才后,从没有忘记操劳一辈子的父母。他们尽管离父母很远,但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回老家陪陪父母住一阵子,经常打来电话询问身体、生活状况。媳妇程荣也是高级知识分子,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跟婆婆煲“电话粥”。说起这些“热线电话”,婆婆杨万金颇为自豪和欣慰。看到老家住房破旧不堪,王成和姐姐商量,帮助父母在老家重新盖了二层住房,让他们晚年过得踏实。2005年王成从法国毕业后,放弃美国高薪聘请,依然回到祖国,一头扎进激光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研究领域,成为这个行列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成长映射出一个文明、和谐、向上的家庭带给他们无尽的精神食粮。这些都和夫妻俩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及平时的言传身教分不开。

团结邻里   互帮互助

    王次忠、杨万金夫妻俩为人真诚,助人为乐,邻里关系也处理的非常融洽,深得邻里的信任和尊重。在他们看来,这是人的一种本能。他们经常关心关注弱势群体。龙峰村五保户姜立明健在时,每年除夕,王次忠夫妇都要亲自上门接他到自己家里过年。并教育孩子们要尊老敬老,关心困难群体。看到村里有谁家里有难,王次忠夫妇经常登门看望。并不富裕的他们,还常常接济生活更困难的邻里乡亲。他们经常帮助亲戚、邻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一次,一邻居家晒稻谷,中午天气突变,很快下起了大雨。王次忠、杨万金夫妇见这户邻居家里没人,不由分说就直奔过去,帮助邻居收好稻谷,而自家晒晒的稻谷,被倾盆大雨冲走了不少。有人说,你为邻居亲朋何必那么辛苦了呢,他们却有自己的说法:都是街坊邻居住着,谁家能没有个事,互相帮帮,互相理解就过去了。普通的人,朴实的话,可这里面包涵的意义却令人深思。

    四十多年来,王次忠、杨万金夫妻俩相敬、相爱,他们是一对平凡的夫妻,他们的家庭也是一个平凡的家庭。这个家庭的每一位成员用一颗博大而平凡的爱心,互帮互助,互敬互让,用自己的方式携手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用各自的爱心构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最美家庭。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