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明几净,设施齐备,望、闻、问、切,无微不至……“到了这里,我们就放心和开心,不少病人能健康和多活几年,全靠了她这个当代‘女华佗’!”“粘”着她当了7年“保健医生”,80岁的杨世富大爷,对连续两年受县人大常委会表彰的“优秀县人大代表”陈晓琼赞不绝口。
向堂姐看齐当医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原九渡河乡卫生院,堂姐陈画荻院长和蔼的态度、精湛的医术、贴补贫困乡亲的善举深受大家尊敬,耳濡目染地感染了她:长大了当医生!要当堂姐一样优秀、受人爱戴的好医生!
机遇垂青于她了。1985年正月初四,听说县卫生学校招生,她不顾即将到来的高考和家人的劝阻,毫不犹豫地乘上了通往百公里外县城的班车。学习期间,虽然条件艰苦,但堂姐49岁英年早逝的打击更坚定了她学医的决心。1989年7月,她以优异成绩毕业,同时取得了湖南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大专文凭,实习半年后,被聘用到了原九伙坪乡卫生院工作。
上班的第二天,车坊村一位38岁的高龄产妇分娩后胎盘不脱落,命悬一线,只得半夜三更向卫生院求助。她披衣而起,踏着泥泞跋涉15公里多山路赶过去,抢救了四个多小时,将产妇从死亡线上抢救了过来。在卫生院,她是“多面手”,中医、西医、切制中成药、司药、门诊、打针,虽然月工资仅60元,但她样样都干,不管白天黑夜,无论雨雪寒霜,只要乡亲们有请,她二话不说就背上药箱出门;为全乡16个村普及培训配备了接生员,基本实现了产妇“一般不出村,难产不出乡”,结束了过去要到磨岗隘区医院、县医院的历史。1992年8月1日,她辞职租下夫家夹山镇花兰村村部办起了私营诊所,有“科班功底”、两年多乡村医生“阅历”的她,迅速打开了局面,周边6个村的乡亲们都成了她的服务对象……成功人士,从来不会停止进取的步伐。1998年正月二十四,她将乡下诊所搬进了县城,“夫妻诊所”成了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服务对象经常挤得水泄不通。繁忙的工作之余,夫妻俩比翼双飞,向更高的目标发起了冲刺。“同学老公”曹声频通过了中国中医研究院“针刀疗法”临床培训,双双取得了医师执业证书、国家卫生部全国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培训,扩充病房,外聘医生和护士,诊所实力和规模渐居县城诊所前茅。
2010年3月,诊所从数十家民办医疗机构中脱颖而出,被县民政局、县卫生局联合筛选为民办公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名为老西门社区卫生室,先后被确定为县医疗救助、慈善、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保定点机构,成为了县城楚江镇范围内1400多名“五保户”、“低保户”和社区3万多居民的“首诊单位”,实现了“凤凰涅槃”的飞跃。
卫生室办起免费“大食堂”,为病人买“农合”
从苦难中走过来的她,特别同情弱势群体。
为担负起“首诊单位”责任,她专门购置了一台越野车接送病人。一天凌晨,她便接到县福利院电话,告知90岁的“五保”老人陈某病危。放下电话,立即驱车赶去,只见老人口眼歪斜、大小便失禁了,当即将老人接到卫生室,为他治疗、洗澡,视为亲人照顾了一个星期,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刘家坪社区82岁的盲人刘某,患腰疼多年,她为老人掏钱300元检查费到大医院CT扫描确诊是椎间盘突出,省去了老人担心是绝症的疑惑。
为解决“五保户”、智障残障人士来卫生室就诊“三餐”生活无着的问题,她与老公商量,请来自己今年分别76岁的父亲陈崇岳、72岁的母亲唐仲芳协助,办起了“卫生室大食堂”,免费为病人们提供早、中、晚餐,最多时有20多位病人就餐,一年要额外支付生活费三万多元。
针对部分贫困对象没有缴纳或无法负担每年“医保”基数费用,导致无法享受国家医疗补贴的问题,她干脆为他们一一代替交了,六年来掏了3.3万元的腰包。
“平民代表”菩萨心肠
有感于她的付出与奉献,群众把对她的好意与信任写在了选票上,2012年9月,她光荣地当选为石门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
一次,听说渫阳社区的邓某在七十年代致伤后一直缺乏有效治疗,晚年拖成了骨癌,她即寻访上门。老人用土办法包裹着的大腿溃烂恶臭,她当即清洗敷药,一遍遍地上门服务,直到伤口痊愈。联想到走访中常常遇到的因为贫困造成的“小病拖成大病,小贫酿成大困”情况,她先后撰写了《关于严格落实医疗保障逐级转诊制度的建议》、《关于提高弱势群体门诊医疗救助限额的建议》等提案,引起了县人大、县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采纳,节约了医疗资源,减轻了病人负担。
张某允、张某尔姐弟俩父母双亡后,她为他们整理申报材料,上报孤残儿童手续获批,联系爱心人士承诺结对助学直至他们高中毕业。离异母亲熊某的女儿读初二,因患骨髓癌久债10多万元生活绝望,她自己捐款500元,跑上跑下为她娘俩争取政策,母亲得到了临时医疗、大病救助,娘俩获得了“低保”待遇。为救助红土坡社区25岁的年轻母亲杨某,她带头捐款500元并参与呼吁社会捐助,105名爱心人士共捐出了3.1948万元善款。病人在她卫生室,喂饭、洗澡、换衣、扶着上厕所,她象亲人一般侍候着。献血活动中,她总是积极分子;2014年8月,丈夫曹声频当选为县慈善总会义工分会助医部部长。
近年来,她共为弱势群众们减免了医药费用约11万元,门诊费用约7万元,生活费用约6万元,交“农合”3.3万元,交通费用约2万元,捐款约1万元,实施住院医疗救助约290人次,免费接送病人出车约240台次,免费体验约410人次,建立健康档案约1620份。
2014年9月,她的事迹《“天使”代表博爱心》入选县人大常委会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专刊《人大代表风采》,湖南卫视国际频道《大美潇湘》进行了专题报道。2015年3月,她与丈夫双双被县慈善总会评为2014年度“优秀慈善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