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幸福的一家子
      发布时间:2015-08-18 08:44:24

 

  

 这是一个励志的家庭,夫妻俩人白手起家,自主创业,事业有成这是一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老老小小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共同进取这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20多年如一日,把公益当做毕生事业来经营.....

.放弃“铁饭碗”妇唱夫随自主创业

徐金娥和丈夫夏新华家住汨罗市古培镇明月村,在当地他们家是鼎鼎有名的大户人家,而他们夫妻二人的创业故事也是人人皆知,甚至连汨罗市老一辈人几乎都知道。

1986年,农村进城的徐金娥好不容易招工到汨罗市友谊华侨公司,这在当时来说算是有了个“铁饭碗”。丈夫夏新华搞基建,工作不稳定,还在外地跑得多,多数时间不在家。1988年,国营单位效益普遍不好,徐金娥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每月不到一百元的工资根本就养活不了一大家人,她毅然决定放弃“铁饭碗”,自谋职业。

经过一番调查,徐金娥租赁了一间闲置单车停放室,和丈夫一起办起了汨罗市第一家文印社。“创业之初,万事皆难”,徐金娥说,开店的本钱都是东拼西凑的,买了第一台打字机。没有专人安装,自己对照说明书一步步装,错了又重来,反反复复好几遍才搞好。不会打字,夫妻俩就到当时唯一有打字机的汨罗市一中去旁观学习,一站就是一整天,还有不懂的,就到农机局登门拜访一位专业的打字员。由于专业性太强,徐金娥想要成为一名针对市场经营的打字员,还有太多的知识需要自己去摸索和钻研。

打字员的工作要求十分严格,需要倾注太多耐心和心血,不能有稍微差错,只要一出现错字就无法删除,只能用改写纸重写再横竖对齐覆盖上去,不仅耽误时间还影响质量。 由于打字机的限制,纸张和配字必须要到外地才能购买。为了不耽误店里的营业,夏新华只能晚上赶最晚的一趟火车到长沙或株洲,等到第二天早上材料店一开门就把所需材料都买好,再立马坐火车赶回来。

面对困难和挑战,徐金娥和夏新华勇往直前,从未退缩,终于在她的坚持和努力下顺利渡过了经营低谷,走出了困境。当时,95%的单位业务全部定点在了他们的文印社,为了赶工,徐金娥有时几天几夜不能合眼,饿了就一手抓个馒头吃一手打字,实在撑不住了就靠着墙壁休息一会儿。徐金娥凭借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经营作风,靠质量和信誉赢得了客户的认可,成为文印行业的佼佼者。

一路走来,她逐渐扩大经营范围,从文化用品、办公设备到文具,从皮具到运动休闲服装;从当初的夫妻两人发展到可以安置十几个下岗职工就业;营业额从几百元做到了几百万元。

家庭和睦进取老老小小互敬互爱

男女平等、亲人和睦是徐金娥家庭良好的家规与家风,全家人互相尊重,互敬互爱。晚辈对长辈尊敬、孝顺,长辈对晚辈爱护,妯娌之间、叔嫂之间关系十分亲近,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和睦好家庭。“我的爸爸是读过书的人,有一点点自傲,妈妈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她很爱干净……”徐金娥口中喊的爸爸妈妈就是她的公公婆婆。自从1985年,徐金娥嫁入夏家后,她就把公公婆婆视为亲生父母一样对待。

徐金娥说,她刚进门时婆婆跟她谈心,一说起别人家的女儿脸上总是流露出一副很羡慕的样子。徐金娥一眼看出了婆婆的心思,坚定地对婆婆说:“以后我就是你的女儿!”

不管婆婆要什么,哪怕家里还很穷,哪怕她在街上只是多看了一眼的东西,徐金娥都会马上买下来,手绢、袜子、护肤品……样样给老人家置齐。到后来,家庭条件好了,夏新华夫妇也是从衣食住行赡养父母直到终老,从未让条件较差的弟弟操劳。为了帮弟弟建房,当年夏新华夫妇创业刚赚了两万元,借贷还没还就先给了弟弟。 婆婆70多岁时,因中风导致偏瘫,徐金娥虽然忙于工作,但她还是每天坚持回家看望婆婆,陪她吃饭、聊天。公公也是因轻微中风腿脚不方便,他要去哪,徐金娥就背着他去;公公每次饭吃不完,又觉得浪费粮食,徐金娥还会帮他把剩饭吃完。

如今,虽然徐金娥一家比较富有,但是他们生活一直勤俭节约,不会因为追求时尚而乱花钱。这一点在他儿子夏家骥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小时候,父母让他自己拿早餐钱,他从不多拿,哪怕没有零钱了,他买了东西后找的散钱也会一分不少地退给父母。初中时,夏家骥只要和舅舅们见面,舅舅们就会给他零用钱。徐金娥夫妇不干涉孩子,让他自己拿着买书买学习用品。一两年后,家里买门面,夏新华夫妇在商量着要搞按揭。这时,家骥掏出5000元,对父母说:“这些钱给你们买门面。”

夏新华夫妇惊呆了,慌张地问孩子钱怎么来的。家骥不慌不忙地跟父母解释道这是舅舅们给的零花钱,当时他们也都在场,每一笔他还记了账。听到这里,徐金娥感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为孩子的孝顺懂事感到欣慰和自豪。

最让他们夫妻俩骄傲的是,家骥以超出湖南大学50多分的成绩考进该校。其实家骥可以选择更好的学校,为了满足父亲不希望他离家太远的愿望而放弃了,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成绩突出,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由于在读研期间参与众多省部级重点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并在两年内达到了硕士学位答辩的所有条件,2010年经湖南大学特批允许提前一年毕业,并顺利通过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2010年7月,夏家骥进入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岳阳电业局电力修试所继电保护班工作,在继电保护班工作期间,他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先后多次获得岳阳电业局工会积极分子和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多次代表岳阳电业局参加省公司竞赛,其中2011年参加省公司继电保护专业技能竞赛获得团体第四名,2012年参加省公司继电保护专业技能竞赛获得第三名。2012年12月,他顺利通过国网公司电气工程师职称评审,评定为电气工程师。

如今,家骥也已成家立业,一家三口幸福美满。

播洒爱心“种子”把公益当做毕生事业来经营

事业有成的夏新华、徐金娥夫妇始终不忘创业之初许下的心愿: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他们一边努力打拼,一边回馈社会,播洒爱心“种子”,传递快乐和温暖。

徐金娥的父亲是一个热心人,从小就身体力行地教育她:分得动的东西一定要分享给他人。徐金娥一直铭记心中,不论富贵贫穷都践行着父亲的思想。

汨罗市大荆镇70多岁的孤寡老人伍干魁,患老年痴呆。2011年冬天,伍爹病重,躺在床上好几天没吃东西,不停地打哆嗦,被单都被排泄物弄脏,房间里潮湿、气味扑鼻,徐金娥从家里带来棉衣棉被,帮老人把房间清理干净,换上干净厚实的衣服、被褥,又熬好米粥喂老人喝,悉心照顾,直到老人恢复状态,住进敬老院。“没有人对我这么好过,你就是我的亲闺女啊!”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而徐金娥说:“这是晚辈应该做的。”

得知大荆镇界碑村的18岁女孩陈艳高分考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费无着落,徐金娥立即驱车送去爱心助学款3000元…… 扶残济困有她的身影、灾区捐款她毫不吝啬、救助白血病儿童她慷慨解囊、冬季为敬老院老人送保暖衣服……20年来,徐金娥和丈夫累积捐助钱物超过120万元。

一桩桩一件件善行之举,感染着身边的人,社会各界志愿者慕名而来,纷纷加入徐金娥的队伍。

2012年,她和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开始组建善行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注册了“善行志愿者服务中心”,并担任党支部书记。短短两年时间,个人和团队共组织开展和参与各项志愿活动200多次,服务对象达2000人次,迄今团队已发展爱心志愿者近300人;捐助贫困地区、特殊学校、残疾儿童、修桥修路、危急病人,钱物累积金额70多万元。正是有这样的领路人,2013年,善行志愿者服务中心党支部被岳阳市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会有徐金娥的身影,她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和大家一起用无私的爱温暖着无数孤寡老人,为许许多多不知姓名、身处逆境的弱势群体奉献着点点爱心,默默地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2012年,徐金娥当选汨罗市第九届政协委员,为了撰写《集中建设特殊人群养老院的建议》的提案,徐金娥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多次深入城区和乡镇敬老院,除了捐钱捐物,为五保老人义务打扫卫生外,她还认真听取了五保老人的诉求。她说:“我当政协委员既是荣誉,也是沉甸甸的责任,作为政协委员,我有义务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说话,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徐金娥把慈善当做自己毕生的事业在经营,在这条路上她始终义无反顾,甚至十分享受。她说:“我愿意当这些弱势群体的代言人,为他们谋取应得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他们的生活比以前有所改善,我也感到很快乐。”

而不管徐金娥做什么,夏新华总是在背后默默支持,把家里、工作上的事务都承包了,让妻子没有任何顾虑。常言道:家和万事兴。徐金娥一家积极进取,和睦相处,热心公益事业,用坚毅和感动诠释着大美大爱。

这是一个励志的家庭,夫妻俩白手起家,自主创业,先后涉足文印、服饰、餐饮等多个行业,事业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这是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夫妻俩相敬如宾,恩恩爱爱;媳妇孝敬公公婆婆,视为亲生父母;儿子从小懂事,不用父母操半点心,硕士毕业后事业、爱情双丰收,也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这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20多年如一日,为身边的孤寡老人、贫困学生送去爱心和温暖,修桥修路、救灾等累计捐助钱物达120多万元,早已把公益当做毕生的事业来经营......

这就是汨罗市徐金娥、夏新华家庭。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