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矮小、干瘦,这是张公民留给笔者的第一个印象。他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个用俗了却十分妥帖的词:老实巴交。说起来才57岁,却有了六十出头的样子。
武潭镇龙拱滩村的张公民一家,获得2014年度“桃江县平安家庭示范户”的荣誉称号。一进入这个普通家庭的小楼就发现,“平安家庭示范户”的牌匾挂在堂屋里大幅毛主席像的正下方。
看见村主任领着我们到来,张公民笑笑地烟递。他的妻子詹金花是个利落的农村妇女,短发花白,微胖,总是笑笑的,嗓门比丈夫高些。
迎我们到屋里坐,他们就转身进了厨房,不一会儿端出擂茶来送到大家手里。
眼前这一对平凡的夫妻,做着一件让全村人都竖大拇指的事:服侍眼盲瘫痪的母亲近30年。
张公民有两个儿子,如今都已成家。大儿子张海华一家与父母住在一起,做着电机维修的工作;小儿子张海燕在三堂街镇上办了电器修理店。一家人都遵纪守法,靠着诚实劳动,养家致富。张公民的孙子上幼儿园的奖状和大红花贴在高高的墙壁上,与“家和万事兴”的十字绣匾额放在一起,相得益彰。
詹金花还清楚地记得,那年她刚怀着第二个孩子,发现婆婆眼睛看不见了,于是去借钱,让婆婆去医院看病。但是,眼睛并没有治好。后来,婆婆竟然彻底失明了。
婆婆眼盲后,行动不便,需要人搀扶,精神开始恍惚。一天,婆婆突然不见了,急得两口子团团转,四处去找。直到第二天清早才从一处沟里找到摔伤的婆婆,而老人一直在喊他们的名字。
现在,两口子都保持一个习惯,时不时去房间看看老人。张公民在附近一家竹筷厂烧锅炉,每月1000多块钱工资,每天要半夜12点起床去烧炉子。他出门前,都会先去房间看母亲睡得怎么样。清早五六点,詹金花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婆婆醒了没。
詹金花说,婆婆卧病在床近30年,大小便失禁,前阵子,又因为上厕所时摔倒骨折,更加憔悴了。
丈夫每天忙进忙出,她就承担了照顾婆婆的所有工作。
早晨,抱婆婆起床,洗脸梳头,换洗尿布。婆婆牙齿不好,一日三餐,詹金花准备着鸡蛋、馒头、包子、粥、汤等,一勺一勺喂到她嘴里。
天气热了,要给婆婆勤洗澡。每次洗澡,她抱不动,就喊丈夫一起帮忙。在他们的感染下,两个儿子儿媳对瘫痪的奶奶也格外好,常常帮忙抱进抱出,擦洗照料。
在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即便是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八十岁的老人房间里、床铺上,干干净净,也没有异味。
詹金花说,“我自己屋里妈妈也是眼睛看不见的,有时候,我把她也接过来,让两个老人坐在一块,一起照顾。”
叔伯老兄张炳黄对这一家子夸赞不已 张琴 摄 对张公民一家,七十岁的叔伯老兄张炳黄夸赞个不停:“这两口子啊,确实是地方上的榜样!老母亲病了这么久,搬上搬下,坚持得这么久,做得这样好,太难得!而且带着他们的儿子、儿媳都敬老爱幼,所以他们这一家都值得我们当地群众学习!”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张公民一家用几十年的行动反驳了这一句俗话。
当问到张公民,对现在的日子还有什么期望的时候,他说得很实在,我希望能多做点事,帮家里减轻些负担,让大儿子能买上一台面包车,方便做生意。
村主任詹义正对张公民一家评价很高,“村里办什么事,他们家都是积极支持的,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村里修门口的路,张公民没有那么多现钱,就主动把路基修出来。”他说:“龙拱滩村通过群众选举,推选了张公民一家为平安家庭示范户,他们一家遵纪守法,敬老爱幼,团结邻里,劳动致富,确实是我们村乃至武潭镇,都是学习的榜样。”
家庭的平安和谐,何尝不是一种家风的体现呢?张公民一家互敬互爱、善良奉献的家风,一定会代代相传,流淌在子孙的血液里。
吃完东西,张公民和詹金花给母亲喂水 张琴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