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为表彰孙艳华对巴陵戏作出的巨大贡献,市委市政府联合授予她“德艺双馨巴陵戏表演艺术家”称号。据悉,这是专门为她设置的荣誉称号,每月享受500元的人才津贴。
孤身一人闯江湖
孙艳华,今年91岁,出身于安乡县一个贫苦皮匠的家庭,11岁学戏,13岁登台就能演《白门楼》、《讨州战荡》、《烤火落店》、《抢伞》、《断桥》等30多个文武小生的主角。还能窜演《拾玉镯》的孙巧姣、《三哭殿》的詹翠屏等旦角戏。
1937年抗日战争中,在郭沫若等的筹划下,汉剧界组建了10个“抗敌演剧宣传队”。孙老曾在抗敌演剧一、三、五队参加过抗日救亡的宣传演出,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前辈。
在“抗敌演剧宣传第三队”时,她与艺友周惠生结成伉俪。新婚燕尔,恩爱有加,不久便怀了孕。她挺着大肚子,还演《山伯访友》的祝英台,别人常跟她开玩笑:“英台还没结婚,怎么就怀上了!”
生孩子出生没多久,岂料南县大火,一家人只得搬到堤上临时搭建的窝棚居住。由于工作需要,爱人调去了抗敌演剧五队,她便一个人带着孩子坚持演出。因坐月子没调理好,落下个痛经的毛病,演出时,经常要用灰包捂着小腹镇痛。孩子刚满十个月,谁知麻子、痘子一齐出!她身边既无老人指点,爱人又远在他乡,真教她束手无策。队长见此情形,当即请示上级,通知将她爱人调回。第二天演出,她刚从台上下来,孩子嚎哭不已,她以为是孩子饿了,急忙抱起来喂奶。谁知孩子含着奶只吮吸了两口,就没了动静,用手一探鼻孔,已经没有气息。
孩子死在了自己的怀里!接到通知赶回来的丈夫,挥汗如雨,刚进后台,见此情形,大叫一声,喷出一口鲜血,当即倒地身亡!一日之间,姣儿、爱人骤然离世!她欲哭无泪,仰天长叹:“我的命怎么这样苦啊!”从此,她又是孤身只影闯荡江湖,以队为家,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首唱巴陵戏声名鹊起
正式唱老生兼工三生,是1949年2月在南县进入岳舞台之后。当时岳舞台经过了26年的漂泊生涯,各行演员皆青黄不接,唱功老生更是奇缺。
老生是巴陵戏最重要的行当之一,绝大部分剧目都离不开这个行当。她进班后,即拜师,潜心学艺。由于勤学好钻,又兼嗓音高亢甜润,不仅很快顶起了这个行当,而且极受观众欢迎,顿时声名鹊起。
巴陵戏三生演员素以唱功为主,所工之戏,皆无翻扑的高难度动作。孙老由于幼工深厚,改行生角后,在一些三生戏中,增加翻扑技巧,将特定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刻画得更加真实生动。如《上天台》刘秀碰壁自尽时,她一抖“冲冠发”,笔挺一个“倒僵尸”,表现刘秀突然弊命,惨然倒下;《收卢俊义》,当卢俊义被梁山英雄擒获押上忠义堂时,她紧接着趔趄步翻了个“吊毛”,表现玉麒麟在众人推搡下狼狈前行;《首阳山》的介之推被火焚烧时,她从出场口一个“窜扑虎”,跃向台中,然后接“旋扑虎”,表现介之推被火烧伤的疼痛难耐……表演中,她特别讲求细腻生动,如《秋胡试妻》中,当妻子罗敷向秋母诉说秋胡在桑园调戏欺侮她,秋母怒斥秋胡时,饰秋胡的她在这段戏中全部采用哑语表演,将秋胡对母亲的敬畏恐惧,对妻子的怜爱和对自己行为的自责与怨艾之情,以及在母亲面前的孩子气和在妻子面前的大丈夫神情,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勇挑重担 乐于奉献
孙老乐于奉献的精神,几十年来一以贯之。她为处于困难中的剧团,以及她所关心的社会工作,都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1954年,剧团处于极度困难时期,不仅演职员工收入低微,而且剧团服装奇缺,道具破旧,日常演出都难以维持。为了渡过难关,剧团号召除坚持日常演出外,男演员就去抬竹子、打临工,挣钱买服装道具。孙老见此情形,也不甘后人。她将从哥哥那里学来的缝纫绣花手艺发挥出来,自己花钱买来绸缎材料,绣制褶子、腰带等服饰,经常晚场散戏后还挑灯夜战,将绣好的行头,全部献给剧团。
1958年修洞庭路,剧团规定女同志不参加,她却说:“我是副团长,应该例外!”就这样,她和男同志一起挑了一个多月的土,今天洞庭路的柏油路下,还留有她当年洒下的汗水。
在大炼钢铁中,将母亲留给她的唯一遗产──一副金耳环,捐赠给居委会,表达她对大炼钢铁的支持。
2006年,为巴陵戏的传承与发展,时年82岁的孙老,再次披挂上阵,为广大戏迷献演拿手戏《上天台》,使人们倍感振奋。2014年,6月9日岳舞台巴陵戏剧社成立,她这位巴陵戏名班岳舞台仅存的老艺术家,不仅主动承担艺术指导,而且在感冒打了三天吊针的情况下,还坚持在成立大会上再亮歌喉,一曲《游龙戏凤》仍然唱得清亮甜润,动人心魄。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新启动容地说:“我们就是要认真学习孙老的这种崇艺敬业的高尚品德。”
这位从商业部门退休已35年的老职工,今天返璞归真,完全是一种社会担当。而今,高亢圆润、清亮激越、雅俗共赏的“孙派”唱腔与表演艺术,仍在为巴陵戏增光添彩。愿她永葆艺术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