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清亮的巫水奔泻至花园阁时,忽然变得开阔起来,静水深流,水草丰茂,青砖黛瓦,好一个水媚山秀的苗岭山寨。
花园阁,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民风纯朴,古意盎然;这里人勤地肥,百业兴旺;这里历史悠久,文脉深厚。刚过而立之年的杨国容老师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青年才俊。
在关峡中心小学采访时,校长龙章学对记者说:“杨国容老师是我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也是县优秀教师。工作十多年来,她一直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她爱岗敬业,善学、善教、善管,教育方法独特,教学成绩优异,是一位难得的小学教育名师。”
善学:厚积薄发强素质
初识杨国容老师,她正在自己办公室给学生辅导课外作业。见我们一行人的到来,便安顿好学生,热情招待我们落座喝茶,采访的话题就此打开。
杨国容是土生土长的关峡人,文脉深厚的花园阁赋予她聪慧的天资。199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冈师范,1997年回故地做了一名乡村教师。
1997年9月1日,上岗培训期满后,她满怀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自豪地走进了关峡中心小学,从此放飞了初为人师的第一个梦想——做一名孩子们喜欢的好老师!
常言道:“做梦容易圆梦难”。将教育当职业,做一名教师容易;但要将教育当事业,就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深厚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育方法,如此才能堪担当,也才能有所成就。
从此,杨国容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踏上了终身学习之路。在教学之余,她如饥似渴地涉猎各种教育书刊,不断地钻研教育教学理论,虚心地向身边的老教师请教。与此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不断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以达到养深积厚、服务教育教学的目的。
杨国容每年都自费订阅《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报》等杂志,购买了《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等教育书籍。在完成了教学工作之余,别人闲谈,她捧书苦读;别人早已进入梦乡,她仍笔耕不缀。她对记者坦陈:“魏书生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在他的书里,我学到了很多管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借鉴他成功的教育理念,我受益匪浅。”
杨国容不仅是一位善学之人,更是一位善思之人。她经常内省自己的教学之失,教育之误,并及时形成经验材料。她撰写的《例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文,发表于2007年第10期《新课标教育研究》杂志,并获该杂志社优秀论文一等奖和湖南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奖。撰写的《感悟教育》、《浅谈教育技巧——“惩罚”》、《“读读背背”也能生动有趣》、《写作评语》等相继获省市县教育教学论文奖。
参加教育教学业务培训,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关于业务培训,杨国容这样对记者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试想,孩子们连节假日都忙着学这学那,我们做教师的不学习,怎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呢?”
杨国容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从1998年起开始参加自学考试,2002年以优异的获得湖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大专文凭。从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先后参加了教育岗前培训、普通话、三笔字、电脑过级等培训,熟练掌握了电脑制作课件、电脑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2003年和2006年她两次参加县教师进修学校继续教育培训。从2011年至2014年,连续五年参加了湖南省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小学语文培训班、小学班主任培训班,每次都是以优异的成绩结业。
著名作家丁玲说:“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在任何逆境中,她都能充实和丰富自己。”是啊,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应该不断地解剖自己、更新自己、超越自己。杨国容不以位卑才浅,善学善思,积深养厚,为自己做好教育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业务功底。
善教:创新方式结硕果
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必须怀揣三张名片:善于思考、善于研究、善于创新。
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讲读”模式,杨国容提出了一个语文教学新概念“导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相对完整的语文教学法体系,杨国容称之为“语文导读法”。
有了这样的理念,杨国容每备一篇课文,总要先反复阅读,细细揣摩,直到认为确实已经读出了味儿,有了个人的心得,才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在杨国容看来,语文教师首先要自己学会读文章,然后把自己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教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摸到门径,拿起文章也能思有其路,读得其法。如果教师多下些启发、引导的功夫,让学生不时品尝到有所领悟和收获的快乐,她认为那就是教学的理想境界了。
这种直觉性的认识,虽然略显粗浅,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对于杨国容个人却是意义深远的,这意味着杨国容的教学从一开始就摒弃了那种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填鸭注入的教学模式,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学能力。
很多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师生在作文教与学中苦苦挣扎。杨国容认为,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教师要善于把发现留给学生。要想让学生发现,老师必须首先善于发现。老师发现了,才能胸有成竹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如果老师都没有发现,又怎么能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呢?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杨国容独辟蹊径,逐渐形成了“我亲近、我发现”,“讲故事、写作文”等教学方法。她善于择机而动,时时是课堂,事事是教材。桃花开了的时节,夕阳西下的傍晚,暴雨滂沱的日子,每每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留心发现,细心指点。在这种开放式作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往往能写出有血有肉的好作文。
2008年5月,杨国容在邵阳市资江学校代表绥宁上了一堂作文教学汇报课,获得市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赞赏和全体参听教师的一致好评,成为绥宁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面旗帜。也因为在小学作文教学方面的独特建树,她被湖南教育学会聘为会员。
辛勤耕耘,换来累累硕果。杨国容所教的李京城、陈莉同学的作文分别发表在2007年《少年作文辅导》第1—2期上;杨粤莹同学的作品《小河赞》在《快速作文真法》期刊上发表,并获全国青少年第四届“小作家杯”创作竞赛三等奖;李露同学的习作《蓝月亮》发表在2007年第10期《小学生导刊》杂志。多年来,杨国容所教学生的作文相继发表于《中国少年报》、《少年先锋报》、《少年智力开发报》等少儿类报刊,成为全省作文教学优秀辅导员和全市科技创新大赛优秀辅导员。
新课改实施以来,杨国容不囿于传统,敢于创新,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课堂教学面貌、学生精神状态都有了显著的变化,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善导:严爱结合育新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多萝茜洛诺尔特
这是从杨国容教育笔记本扉页上看到的句子,这也看出她所崇尚的教育方法。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除了在教学上追求完美之外,杨国容总是将理性的爱根植于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们健康成长。她所教的82班有一个叫小武的孩子,患先天性脑残疾,说话呜里哇拉,含混不清;走路一瘸一拐,一不小心就会跌倒。同学讥笑他、欺负他,甚至个别老师劝导杨老师,要家长送孩子到特校学习,收留这样的学生只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
为了让全班同学接纳小武,杨国容有意组织了一次“撒播爱的种子”主题班会,让每一位同学上台发言,很多学生在发言中都说到了小武同学,认识到关心、帮助他人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品德,表示以后不再嘲笑、欺负小武同学,要在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帮助他。
在往后的日子里,杨老师视小武如已出,每天给他打饭,送他水喝,给他洗衣服。良好的引导是最好的教育,从此班上再没有出现过伤害他的言行,很多同学都争着帮他打饭、扶他走路、邀他一起做游戏。
在一次家长会上,小武同学的妈妈抱着杨老师,激动地说:“杨老师,谢谢您!您是我小武的好老师、再生父母。有了您,我放心将孩子交到学校里。”
2012年下学期,班上有一位姓苏的女同学,因父母离异,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原本活泼开朗、成绩优秀的她,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一落千丈。
杨国容便借晚饭后的时光,邀她散步,了解家情。她启发这位女同学:人生一世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学会面对逆境,要学会坚强生活。
双休日,杨国容就让这位女同学住自己家里,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有空就与这位同学聊聊天,讲一些励志的故事,让她在无形的教育中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的零距离接触,贴心的教育,让这位女同学重新找回了自信。而且学习比以前更刻苦了。在小六毕业会考中,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绥宁县实验中学。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杨国容创新班主任工作方法。严格训练学生的课堂常规、集会常规、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参观常规、路队常规,并设立“卫生星”、“守纪星”、“文明星”、“安全星”、“创新星”等方式激励学生,使每个学生既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呈现“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又具有“个性张扬、百花竞放”的个性特长。同时,结合不同的节日,开展了“好习惯伴我行”、“知荣明耻我能行”、“争创书香好班级”等主题班会,并通过小品、儿歌等形式,使学生思想和灵魂得到了一次次深刻的洗礼。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十七年的寒暑易节,杨国容以心换心,以爱博爱,她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一张张省市县及国家级荣誉证书见证着她燃烧青春、躬耕教坛的人生轨迹。
“名前淡淡唯施爱,份内孜孜只尽心。”杨国容甘守一方净土,安于三尺讲台,奋斗着,快乐着,只为桃李更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