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为国家级贫困县。现有人口39.77万人,其中女性人口19.22万人,0-18岁儿童9.8万人。7月份,县妇儿工委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单位、开座谈会等,对《汝城县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汝城县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两个规划”)实施情况开展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妇女儿童健康情况得到进一步改善。精心实施妇幼卫生项目。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1.21‰、1.15‰,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100%。开展了全县农村妇女“两癌”普查活动。2012、2013年普查农村妇女10000余人,今年已普查近3000人,有效提高了“两癌”早诊早治率,降低“两癌”死亡率。
2、妇女儿童受教育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是学前教育普及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9.34%。二是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其中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99.9%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65%,初中三年巩固率94.85%。三是各种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不断深入开展。阳光工程、SIYB培训持续开展,2013年培训妇女1.3万人次。
3、妇女儿童享有的社会保障与福利进一步扩大。一是参与社会保险的妇女人数增加,城镇职工女性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万人,城镇居民女性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9万人,城镇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女性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二是得到民政部门社会保障、救助的妇女儿童不断增加,三是社会团体针对妇女、儿童开展专项救助。我县慈善总会、教育基金会、县妇联等单位开展了针对贫困妇女儿童、留守儿童的专项关怀活动。如阳光助学活动、农村“两癌”贫困妇女救助活动、“留守儿童”关爱活动等,有效帮助了困境妇女儿童。
4、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领域进一步拓展。我县不断加强对女性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努力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水平,妇女参政程度不断提高。现我县共有在职副科级以上女领导干部263 人(不含条管),比2010年净加35人。19个乡镇中有女性党委书记2人,乡镇长2名,人大主席、政协联工委主任4名,为历届最高。在2012年人大、政协换届选举中,共选出人大代表64 名、政协委员50名,分别占32.3 %、28.9 %,比上届增加1.1 %、2.2%。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配备1名以上女干部,在2014年的村支两委换届中,共有女性村委委员354人,支委委员183人,女性村级主干353人,女支书、主任28人,比上届都有一定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层次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
5、反家庭暴力合作机制健全,运行良好。县政府成立了妇女儿童维权联席小组,由相关部门的分管领导担任联络员,帮助妇女儿童维护合法权益。县公安局指挥中心和全县13个派出所均设有“110”家庭暴力报警中心、“报警点”将家庭暴力纳入“110”出警工作范围,并按照《“110”接处警规则》的有关规定,对家庭暴力求助投诉及时进行处理,确保家庭暴力受害者设诉有门,警示到户。县妇联对上访的涉及家庭暴力案件,高度重视,积极帮助妇女儿童以法律武器维权。对县内较为重大的家庭暴力案件,做到主动深入了解,参与调解和善后工作。6、留守儿童生存公共服务不断发展。我县农村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生活来源,有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约4.5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在养育、教育、心理健康、社会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县委、政府及社会各部门将关爱留守儿童,为其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进一步加强了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投入2000余万元到外沙、暖水、岭秀、六中等学校建设学生宿舍,极大的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投资1.5亿新建思源实验学校,可为城区儿童、留守儿童提供3500个学位,可满足留守儿童1800人寄宿就餐。大大缓解我县城区学位紧张,留守儿童就学难的问题。在提升硬件的同时,增加了学生辅导员,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生理辅导,取得一定成效。二是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费营养午餐工程。争取成为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自2012年春季始获中央财政支持,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改善营养 ,在全县150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推行学校食堂集中配制营养餐、统一配送蛋奶等食品供应两种运作模式,有效地对留守儿门里地的营养进行了补给。三是部门联动,形成关爱留守儿童机制。县民政部门针对困难留守儿童生活开展专项救助,县教育基金会定期对贫困留守儿童资助,解决他们上学的后顾之忧。县团委、工会、关工委、慈善总会等单位积极参与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我县妇联、妇儿工委办公室创新开展了留守儿童“三送”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图书、送义教、送电话。已为小垣瑶族镇学校、土桥镇中心小学、永丰乡中心小学建立班级爱心图书角,与大学生联谊处共同下乡到各乡镇“义教”,帮助留守儿童共度假期。为附城乡学校每个班级送去了亲情电话,为留守孩子和家长搭建“亲情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经费不足。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实施涉及到多个部门。县妇儿工委办作为两个规则实施的监督协调机构,担负着促进两个规划实施的职责。落实这项职责需要人力、财力的保障,才能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县财政预算的工作经费,远不能满足工作开展的需要,与周边县市相比,我县妇儿工委工作经费也存在较大差距。
2、部分指标离目标要求有较大差距。如妇女常见病筛查覆盖率、婚前医学检查率、城市污水处理率、高中入学率等离指标离规划要求有较大差距。
3、家庭暴力、留守儿童问题依然为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近三年(自2011年),县指挥中心和各派出所接到因家庭暴力而引起的矛盾纠纷每年近百余起,但绝大部分都没有立案处理。当事人报警后多数以调解了事,这其中主要原因有法律缺乏可操作性、取证难及受虐妇女主张的反复和或不明确等。留守儿童生活依然存在生活普遍较差、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心理问题凸现、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等问题。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与留守儿童的各方面需求相比仍有相当大差距。
4、两个规划实施的大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内容、目标,有相当部分责任单位不知道。从而影响了两个规划的实施。妇儿工委成员单位沟通衔接不够,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领导。将实施“两个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按责任单位分解目标指标落实任务,加大人、财、物投入,合力推进妇女儿童实事项目的落实和重点难点指标的突破,确保“两个规划”各项指标按进度推进。
2、进一步加大宣传。积极向社会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不断提高国策知晓率,加大“两法两规划”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妇女儿童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进一步加强协调。要进一步强化妇儿工委的沟通服务功能,为妇女儿童提供便捷、实用的公共信息服务。强化各成员单位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方参与,全社会关注的工作格局。突破贫困妇女儿童健康和教育、婚前医学检查、出生人口性别比等“两个规划”实施中的薄弱环节,促进规划指标的全面达标。
4、进一步加强调研。社会各界要突出对家庭暴力、留守儿童、妇女参政议政等重点难点问题的调研,为领导决策及相关部门提供工作参考依据。推进重点难点问题的逐步解决。促进两个规划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