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贵喂妻子喝水,眼里满是温情。
女儿2岁时,曾令华患上了类风湿,慢慢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丈夫刘朝贵既当爹来又当妈,拉扯大儿女的同时,对她不离不弃,用26年光阴诠释着一个男人的责任与担当。
6月22日,雨连绵不断。桃江县灰山港镇麻元坳村八家湾组一农家,52岁的曾令华正用一根铁叉子翻看一本故事书,看得津津有味。半个小时后,到诊所买膏药的刘朝贵回来了,顺便给妻子带了一包爱吃的话梅。
随意聊着,那些逝去的岁月,在夫妻俩的述说中渐渐清晰。
一场疾病,让生活发生了逆转
1986年,曾令华身体出现异常,莫名地痛。医院诊断的结果是类风湿。
求医问药,刘朝贵不惜成本。听说湖北有家医院专治类风湿,他租了一辆面包车,把行动不便的妻子一路护送过去。光车费就是1008元,那时,刘朝贵25岁,做一天零工是6元。
效果不大好,他又带妻子去衡阳治病。忙前忙后,照顾了一个多月。钱花了4000多元,大部分是找当地农村信用社借的,依然没有多大起色。
类风湿最显著的症状就是手脚变形,曾令华生活渐渐不能自理。此时,儿子4岁不到,女儿才2岁,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刘朝贵身上。
不屈的脊梁,扛起如山的责任
每天5时不到,刘朝贵就起床了。一双儿女上学,他得准备好早餐。蛋炒饭、面条、葱油饼,他总是变换着花样。
偶尔他也会包一顿饺子。包饺子太麻烦,可孩子们想吃,刘朝贵就半夜起来剁肉、切榨菜,弄一个多小时才包好。
打点好孩子,刘朝贵还得伺候好妻子,给她穿衣、洗脸、漱口。受类风湿影响,妻子的嘴巴只能微张,漱口喂饭都不容易。一餐饭,喂上半个小时是常事。那些汤汁还会从嘴角流出,怕妻子自尊心受损,刘朝贵很少用围脖之类。
安顿好妻子,刘朝贵出门了。他是一名泥工,手艺不错,经常有人请。因为妻子情况特殊,不能出远门,他就在镇上、附近村子做些事。中午休息时,他就往家里赶,做饭,喂饭;抱着妻子大小便,忙得不亦乐乎。工作实在脱不了身,他就会跟邻居说一声,请他们帮忙照顾一下妻子。
周而复始,刘朝贵也会心烦。有一次,他在自家田里割禾,远远地听见妻子喊,连忙跑回家。原来,这天曾令华喝多了水,想小解了。正是双抢,人家都是夫妻同上阵,他一个人奋战,还要为这样的事操心。刘朝贵无名火起,说了几句牢骚话。曾令华听了,眼泪直流。看着妻子一脸难过,刘朝贵十分自责。他打来一盆水,细细地用毛巾擦去她眼角的泪水。
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可刘朝贵对孩子有点狠。女儿8岁都不到,他就让她掌起了锅铲。米要加多少水,菜要放多少盐,他手把手地教。那时候,家里用水得到几百米远的塘里去挑。儿子、女儿一个人挑一担桶子,桶子晃晃悠悠,回到家来就剩不了多少水。挑满一缸水,很不容易。“其实我也舍不得,家里是这种情况,他们必须尽快成长起来。”刘朝贵说。
生活中不乏温情,点亮了平淡日子
灾难再一次袭来,15岁的儿子得了尿毒症,治疗无效,于2000年死亡。
曾令华被生活彻底击倒了,终日以泪洗面,身体更差了。刘朝贵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他想尽办法让妻子忘掉那些不幸。妻子爱看书,自从生病后,就不碰书了。他决定让书香陪伴她走过最无助的日子。
曾令华的手已严重变形,无法翻阅,刘朝贵用铁丝缠绕做了个铁叉子,就成了妻子特殊的翻书工具。除了这,还可以挠痒。他给妻子借来故事书、连环画、中国四大名著,曾令华就用这样的方式,用一个月看完了《红楼梦》。铁叉子磨秃了,刘朝贵又新做了一个。
久违的笑容又回来了。曾令华喜欢把看过的书讲给村里的孩子听,讲得绘声绘色。一到放学时分,家里就来了许多前来听故事的孩子,他们高兴,她也开心。
阅读让曾令华的心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快乐是一天,愁眉苦脸也是一天,为什么不让自己每天都快快乐乐?”心态变了,生活也变得美好起来。
患病后,曾令华不喜欢睡席子,因为会硌得全身发痛。可夏天怎么办?刘朝贵自有解决办法,他买了个空调,经常开着,电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他舍得,“妻子跟着我,没过几天好日子。她舒服些,我心里就好受些。”
闲暇时,刘朝贵也会推着妻子出去走走。微微的晚风吹着,他们说着一些开心的事:女儿成家了生了孩子;窗台上种的吊兰开花了;村里照顾他们解决了低保,逢年过节都来看望慰问,夫妻俩感觉生活有奔头了,浑身充满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