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花平:身兼数职的“服务员”
▲执政理念——一个人过好日子不算好,老百姓一起好了,才是真的好。
一身朴素的穿着、一脸灿烂的笑容,这是初见何花平的第一印象。何花平是芦淞区白关镇云盘村村党支部书记,也是白关镇13个村、4个女书记中的一个,已连任了6届村支部书记。村民说起她,都会亲切的称她为“花书记”,虽然她今年已55岁了,却仍然行走在田间地头,为村民们服务。
村里的钱,任何人都不能借
1992年之前,何花平还是个普通村民,开过手扶拖拉机,开过机动船,干起农活来,能挑起200多斤的担子,比起男子来讲也无须多让。
1992年,偶然的机会,她进了村里做会计。期间,时任村长的聂志明对她影响很大,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这使得她在1998年高票当选村支部书记后,虽然倍感压力,但还是坚持了聂志明“传授”的财务管理制度——任何人都不能到村里借钱。有什么要用钱的事先由村干部垫钱,再经村干部组长和村民代表一起商议能不能报账。不能报销的账,干部得自己负责。这样一来杜绝了村里可报可不报账,改变了村民对村干部的看法。
2011年,云盘村村民袁先生的妻子得了重病,需要十多万的医疗费,多方筹钱还是不够,袁先生便想到村里借点钱。“村里的钱,任何人都不能借,但我可以个人借钱给你。”听到袁先生的诉求后,何花平是这样回复袁新如的,随即,她借给了袁先生1000元钱,而那一年,何花平一年的工资才六七千元左右。
为了节省村里的开支,所有力所能及的事情,村干部都自己动手解决。去云盘村采访时,在进村的路上正碰到5、6个村民正顶着高温修缮路基和清理路旁的杂草,一问才知道都是村干部和村民组长。何花平书记说,村里的道路都是村干部们自己维护,每年可给村里节约不小的开支。
上午吊水,下午就在工地上带头修路
1992年,何花平在村里担任秘书兼会计,每次到村民家发通知时,不是走路就是骑单车。“我记得,那会儿连条土马路也没有。”何花平回忆说,当时她想,为什么村里会这么穷,连路都没有?
要想富,先修路。在她担任支部书记不久,结合村实际情况,下定决心修好一条联系8个组、涉及780多个村民的村级公路。
说来容易做来难,既要筹工筹劳筹资;又要调处部分群众的山、土和房屋的征收矛盾。为此,她每天早出晚归,走门串户搞协调、做工作。通过近一个月“白加黑”连轴转式的高效工作,终于将1.8公里的路基进行了拓宽和平整,她自己带头示范,每天第一个上工地,最后一个下工地,因劳累过度,她病倒了。
可就是在生病期间,她也不忘工程进度,村民们上午见她还在吊水,下午就在村道施工现场看到她正在搬东西修路。
何花平说,现在每年村里都要修路,自2011年到2013年共修了近14公里的路。现在,她最想看到的是组组都能通上了4.5米宽的水泥路。
村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群众有困难或是有事要她帮忙,她都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有一次一个在深圳打工的青年,因丢了身份证,急需派出所的证明,情急之中打通了她的手机,她二话不说,放下自家的事,租了摩托车就去了派出所,办完又自费用特快邮寄过去,解了燃眉之急。
对村里的23户困难户,每年至少走访两次,发现哪家没米没油了,她都会自费及时的送来,帮助渡过难关;荷叶组五保户周福华老人,生活困难,她在10多年的逢时过节,从未间断、无微不至的予以照顾,附近的群众都笑:这真的比亲人还亲啦。
乡村里娱乐文化活动少,村民们白天忙农活,晚上除了看电视基本没什么事做。这几年在何花平的组织下,村里组织了“威风腰鼓队”、“老年人广场舞队”和“舞龙队”。村里的两条龙都是女性舞起来的,是正宗的女龙队。广场舞队里的70位成员也都是女性,村里虽然财政紧张,但每年都会补助200元电费用于跳广场舞。
她说,现在场地小,她还想建个广场,扩大活动区域,让村民更加热热闹闹跳起来。
谭艳兰:在这个岗,就要为老百姓做点事
▲执政理念——诚心为民,民必理解;真心为民,民必拥护。
44岁的谭艳兰是现任茶陵县舲舫乡塘冲村村党支部书记,截止今年,她已经坚持在村里工作14年了。
微胖身材、被太阳常年晒过黑黑的皮肤和常挂在脸上的笑容是她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样一位大姐带领着塘冲百姓修路、修水渠、建泵房……一步一步走向致富的道路。在谭艳兰看来,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百姓的难就算难于上青天也要尽全力帮百姓解决好。
孤寡老人的贴心“小棉袄”
谭艳兰是一名农村干部,最挂念的就是村民们的幸福。村里76岁的五保户谭秀桃孤苦无依又不愿意去敬老院,一直以捡垃圾来维持生计。在老人家的房里,堆满了从外面捡来的废品,床上也放了200多个蛇皮袋还有一些瓷砖,甚至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为了能够让谭秀桃在自己屋里能够有个“落脚之地”,谭艳兰常常带着村干部去给老人家打扫卫生,今年又从老人的屋里清扫出一车的垃圾。
今年5月1日,谭秀桃老人迷路走失,被其他村的村民报警送回,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深夜,而且老人的手上额头上都有摔伤的伤口。怕黑的谭艳兰自掏腰包将老人家送到村里的赤脚医生包扎好伤口,才将老人家送回家,安顿好。 “虽然我怕黑,但跟老人家的安危相比,那也不算什么。”谭艳兰说。
现在谭秀桃老人每年都能拿到三四千补助金,几千块虽然不算多,但对老人家来说真是雪中炭、风中袄。不仅仅是谭秀桃得到了谭艳兰的“关照”。2013年,她从县扶贫办争取到了扶贫资金44000元,为塘冲村110人解决了生活难题。
村里的“引水人”
塘冲村附近没有河流,农忙时的用水都靠村里的水库,一个蓄水8万立方的水库要供给百多亩田的农作物用水。每年到6月天干的时候总有人为田地用水扯皮打架。
谭艳兰说,她理解村民的心情,因为村民的收入除了外出打工就只有靠农田收成了。于是,她带领着村里干部多方筹集资金,给水库修渠分流,让家家户户的农田都能得到浇灌。“自从水渠修好之后,村里为水吵架的事情也少了。”谭艳兰说。
除了农作物用水,村民的生活用水在村里也是一件难题。“以前大家喝的水都是井水。”现在农村地下水受污染情况严重,水质太硬,村民们很多因此患上了结石病,而且夏天枯水季节,连井水都得不到保障。为了让村民喝上“放心水”,谭艳兰从茶陵县“安全饮水项目”争取到了60多万,为200多户村民架上了自来水。现在村民家打开水龙头就能有哗啦啦的水流出来,再也不用担心喝水的问题了。
要致富,先修路。每个人都懂,谭艳兰书记把这句话落到了实处。2003年为了修好进村道路,谭艳兰到交通局争取了资金,并发动村民集资,把以前的泥巴路变为了如今长达2.8公里的水泥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聂秋莲: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雁”
▲执政理念——踏踏实实做事,简简单单做人。
聂秋莲是天元区三门镇松柏村村党支部书记兼妇女主任,在村里,提起这位胆大心细、精明强干的女“当家人”,无论是干部还是村民无不挑起大拇指。
从1991年开始,聂秋莲一直担任村干部,2011年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来,无论是农忙农闲、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从没阻挡住她为村民热心服务、排忧解难的脚步。她平时说话不多,却语重心长,胸怀大志,心系群众。如何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群众走致富道路是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
从小到大,从易到难
松柏村耕地面积2825亩,旱土面积1000余亩,山林面积4800余亩……土地资源的丰富,这是松柏村的优势,同时,也让聂秋莲看到了“商机”。
为此,她推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转型发展,在2012下半年,与他人合作投资100多万在村里建起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秋莲种植业合作社”。
“我先做,把一些老板带进来,先把村里的经济搞活了,然后,再把老百姓一起带进来,共同致富。”聂秋莲说,这是她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同时,她也想起个带头作用,带着村民一起把村里的经济搞活。
聂秋莲说,去年合作社的土地上种的是蔬菜,但是由于种植蔬菜成本高,起初效益并不是很好。聂秋莲总结经验,想办法,谋出路。她发现黄豆更适合在本村的沙质土壤种植,而且黄豆成本低,利润高,价格也很有前景。现在200多亩的土地上差不多都种上了黄豆。
“从小到大,从易到难。”这是聂秋莲的对合作社的目标,她还准备把100多亩的杨梅林也并入合作社,扩宽村里经济创收领域。
未来的松柏村有“两型”
松柏村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自然农业村,农业设施落后。2013年她通过国土局、水利局、农业局等部门为松柏村争取到了“农田整改项目”的400多万资金,为村里2800多亩农田修水渠、修生产路、硬化路面……现在路都通到了田上,老百姓农作用水、田间机耕道的问题都解决了,生产积极性也高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修路建设老百姓都没花钱,“村里老百姓不出钱,钱都是从外面争取来的。”对于这一点,聂秋莲显得很自信。
一个村子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蓝图规划,也离不开每个家庭的幸福感,聂秋莲更是注意到了这一点。接下来她打算利用村里集体的山林和田地引入一些企业,把外出打工的妇女留在家中,减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数量,让村里的家庭更加幸福圆满,让百姓在家就能赚到钱。
她还打算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加强道路、水利、电力、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改厨、改厕”、四池净化、零排放等环境整治项目。确保老百姓在家里生活得健康,住得舒适。
她说,未来,她想把松柏村创建为“两型示范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普及农村沼气,鼓励有条件的农户使用天然气、液化气,利用太阳能等新型能源,让老百姓走上了新农村建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