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4日羽毛球—尤伯杯决赛:中国队对阵日本队 5月24日,中国队选手包宜鑫(左)/汤金华在比赛中。
5月24日,中国队选手包宜鑫(左)与汤金华在颁奖仪式上捧起奖杯。(新华社记者郑焕松摄)
5月24日,印度新德里,2014年尤伯杯羽毛球赛落下帷幕。这项世界最高水平的女子羽毛球团体赛的冠军奖杯上,又一次烙上了益阳元素——包宜鑫。这个起步于益阳市羽毛球运动学校的妹子,与队友李雪芮、王适娴、赵芸蕾、王晓理、汤金华组成的中国女队,3比1力克日本队,夺得冠军。
6月12日,笔者走进包宜鑫羽毛球运动生涯的第一站——益阳市羽毛球运动学校。“我要练好球,为老师争光,为家人争光,为国家争光。”翻阅包宜鑫的学员资料袋,她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稿,映入记者的眼帘。当时还只有9岁的包宜鑫,就在这份发言稿里,立下了充满梦想之光的铿锵誓言。如今,梦想成真了。
包宜鑫出生在株洲。小时候,爸爸经常出差,教育孩子的重任,更多地落在妈妈身上。妈妈是个要求严格的人,望女成凤之心甚切,总想把女儿培养得多才多艺。还不到6岁,她就开始让包宜鑫接触各种兴趣培训班。
可是,对于这些培训班,包宜鑫始终提不起劲。“弹琵琶手指勒得疼,打乒乓球转得腰酸,练书法又坐不住”包宜鑫一次次开始,又一次次中途退出,让父母头疼不已。
1997年,妈妈工作的株洲硬质合金厂来了一位影响包宜鑫一生走向的人——从安化羽校走出的国家羽毛球健将袁亚丽,当时袁亚丽来到这里工作并办起了羽毛球培训班。包宜鑫的妈妈是省篮球队队员,很清楚羽毛球、举重、体操等运动项目是湖南的强项,知道安化有着“世界羽毛球之乡”的美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让包宜鑫参加了羽毛球培训班。
和以住不同的是,这次,包宜鑫对羽毛球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1999年10月,启蒙老师袁亚丽想外出打拼,羽毛球培训班自然办不成了。受过专业训练的袁亚丽很惜才,她看到了包宜鑫等几个孩子的天赋和潜力,心想不能浪费了好苗子,就联系她的老师,时任益阳市体委副主任、市体校校长的杨智勇。很快,杨智勇和现任市羽校校长李琼一起到了株洲。包宜鑫灵动的步姿和身手,让她在一群小学员中脱颖而出。杨智勇和李琼从培训班里挑中了她和另外两个孩子。
她们的父母带着孩子一同到了益阳,集训一周后决定去留。当时,市体校羽毛球班的练习场馆租在市委党校的一间仓库里,水泥地板,上漏下潮,门窗破烂,四壁透风,条件十分简陋。其中有位孩子的母亲嘀咕:把孩子送到这种地方训练,他们受得了这种苦吗?包宜鑫的妈妈却说:“越是条件艰苦,越能造就人才。”
就这样,三个孩子都留在了益阳。2000年2月,包宜鑫正式进入益阳市体校羽毛球班接受专业训练。
包宜鑫属于那种有天分的运动员,老天爷似乎给了她吃这碗饭的本钱:爆发力好,领悟能力强,速度快,反应快,加上腿长臂长,特别适宜于羽毛球这一竞技运动。通过15米绕赶跑、立定跳远、羽毛球掷远、1分钟单摇等基础运动能力测试,李琼心里欣喜不已:这样一株好苗子,通过规范、严谨的专业训练,大有发展前景。
不过,包宜鑫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下肢移动不够灵活。“六七岁是锻炼下肢灵活能力的关键时期,但那时候专业训练太少,在这方面她与同龄人还有差距。”李琼于是对她加强针对性训练。
包宜鑫自小就是个很要强的孩子,决不允许自己输给别人。在学员资料袋里,有很多她写的比赛总结,记录的是她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她时刻提醒自己要超越对手,超越最强的队员。一次次训练,一点一滴积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包宜鑫迅速赶了上来。
对的人到了对的地方,包宜鑫的运动天赋和才华很快闪光。
2001年,她首次参加大赛即夺得湖南省青少年羽毛球赛女双冠军、女单亚军。
在羽毛球项目上崭露头角的包宜鑫,引起省体校教练的关注。赛后,包宜鑫被召入省羽毛球队参加试训。
只身来到长沙,包宜鑫还沉浸在进入省队的兴奋中,但很快,她就感到了差距。凡是集训,包宜鑫几乎“稳居”全队倒数第一,最好成绩也不过是倒数第二。一直表现优秀的包宜鑫第一次有了失落感。越是逆境,越能激发她内心的能量。之后的时间里,包宜鑫更沉默但却更努力了,自己定的目标很明确:我能力不如其他人,就先不去想着超过她们,我只要每天努力超过自己就好。
加倍训练、加倍流汗、加倍努力,包宜鑫的成绩很快有了提高。2003年,省羽毛球队正式招包宜鑫入队。经历蜕变,包宜鑫超越队友,竞技水平渐臻全队的最高位置。在之后的全国性比赛中,她经常站到了最高领奖台上——2004年益阳全国羽毛球比赛冠军;2005年秦皇岛全国羽毛球交流赛团体冠军,青岛精英赛单、双冠军;2006年福建龙岩全国赛单打第三、双打第一,蒙古亚洲青少年混合团体预赛第一,深圳亚洲青少年混合团体决赛第一,省十运会羽毛球双、团第一。
2007年的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包宜鑫和一起在益阳羽校训练并同时招进省体训队的搭档夏欢,在团体赛中双打保持了不败纪录,为团体夺冠立下汗马功劳。因为表现出色,2008年,包宜鑫入选国家二队女双组,到秦皇岛集训,开始跻身国际羽坛“华山论剑”的高手行列。
然而,一场意外悄然而至。2008年的全国青年锦标赛在秦皇岛举行,作为湖南队的绝对主力,包宜鑫在那次比赛的团体赛中身兼单打和双打两项,一路激战至决赛,超量的体力消耗让她疲惫不堪,在团体决赛的较量中,包宜鑫的左膝狠狠地扭了一下,当即坐在地上,站不起来。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左膝前交叉韧带断了,内侧副韧带撕裂,外侧半月板损伤。医生建议:马上手术!
这个消息,对于包宜鑫来说不亚于五雷轰顶。因为就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康复水平,一个运动员如果接受了手术,基本就告别赛场了。
但手术还是得进行。“生命还在,希望就还在,我们不能轻易放弃!”母亲的一番话让包宜鑫坚定了信心:我一定要重新回到球场上!
为了避免长时间缺乏训练后的肌肉萎缩,保证双腿力量平衡,包宜鑫刚能站起来,就要求在队医的指导下,练习伤脚的力量。每一次练习,每一个动作,都伴随着钻心地疼痛,她咬牙坚持着......
苦心人,天不负。2009年,还处在伤病恢复期的包宜鑫接到国家队的出征通知。当时,国家青年队出征世青赛还少一个人,包宜鑫又一次走进了国家队的大门。第二年的世青赛,包宜鑫收获了团体和混双两枚金牌,刚回到北京,队里的正式通知就下来了:留在国家队。
风雨过后见彩虹。这几年,包宜鑫和钟倩欣、汤金华等搭档,用一个个冠军锤炼自己的实力。在参加的10站公开赛中,她与汤金华收获了9站冠军,世界羽联排名女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