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了,你们什么时候回家?你们看,这是我画的画。”日前,衡东县城关一小4年级的学生赖小锦在学校“为亲情牵线搭桥”活动的安排下,跟远在广东打工的爸爸妈妈进行了一次视频对话,小锦欣喜地告诉记者,通过视频她向爸爸妈妈展示了自己最近画的水彩画,而爸爸妈妈看了以后都称赞他画得好看。
作为衡阳市首家挂牌“春蕾留守儿童之家”的学校,衡东县城关一小一直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重点,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并在市、县妇联的指导下,广泛发动教师及社会力量,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为亲情牵线搭桥、爱心资助等多种形式关爱留守儿童,真正做到了让留守儿童“离开父母不乏亲情,留守在家不缺关爱”。
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衡阳市有留守儿童50多万,其中大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经济都不太宽裕,为了生计,年轻的父母都得在外打工,孩子交由爷爷奶奶照看。
由于爷爷奶奶或是文化水平不太高,或是过分溺爱,或是精力不足,或是教育方式极其简单粗暴,从而不能很好把握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进行应有的关爱和适当的教育引导。因而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抱怨、自卑、骄横、焦虑等,他们感到失落、孤独,非常希望的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更希望能享受父母亲情的呵护。
针对这些情况,近年来,衡阳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创新服务体系,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和关爱氛围。
早在2005年,衡阳市就明确规定:“外来(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要求在城区中学就读,由其父母或监护人持身份证、户口簿、租房协议、父母进城务工证明(有效劳务合同)和原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向服务区范围学校申请,实行就近入学,各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此规定在之后每年的招生方案中不断完善。
2014年春季,衡阳市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学66328人;在省示范性高中衡铁一中设立“留守学子班”,每年面向全市范围内招收成绩优秀的农村留守学生50名;省示范性高中市一中和市八中的“县区班”,市示范性高中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宏志班”和市五中的“珍珠班”均面向全市范围招收成绩特别优秀的贫困学生各50名,其中就包含不少农村留守儿童。这些教育“绿色通道”的开辟,让更多的留守孩子享受到了更多的优质的教育资源。
不仅如此,针对留守儿童关爱和管理缺失的问题,衡阳市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常宁市通过做实“留守儿童之家、爱心帮扶、阳光成长计划”三大工程,使全市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常态化、服务化的轨道;衡东县城关一小还被评为“全国示范留守儿童之家”;衡南县京山中学作为“留守儿童爱心之家”示范校,倾力关爱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在校园里得到了家的温暖。
“接下来我们将筹备一个‘城乡儿童手拉手’的活动,主要通过构建生态实践、交通秩序、京剧表演、木偶制作等十余个体验场馆,让留守儿童们来到城市以切身体会的方式,在欢乐的游戏过程中感受到不同角度的城市生活。”衡阳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与此同时,市妇联还将与市邮政局联合做好全市农村留守儿童信息采集工作,创新探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模式,对每位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走访,深入了解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继而在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之间架起一座“爱心之桥”。(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