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友良获五一劳动奖章
刘友良为病人做治疗
刘友良在PBL教学课堂上
4月28日,对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中心的全体员工来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这天,在长沙,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友良与其他劳模、先进工作者一起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隆重表彰。鲜花与笑声簇拥,光荣与欢乐同在。这份珍贵的至高荣誉,是刘友良多年从医生涯中汗水和心血的真实见证。
回顾奋斗路,从一名普通的教师和医务人员成长为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到获五一劳动奖章,刘友良靠的是她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那份朴实无华的情感,那身过硬的教学水平和精湛的医疗技术,更是她那股对事业的热爱和执著追求。育芬芳桃李的园丁
刘友良自1986年分配到湖南省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后,一直从事教学、临床、科研及管理工作。二十多年来,送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她始终是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十佳教师”。
作为教师的她,治学严谨、甘当人梯,对学生的心总是火热的。每节临床课堂上,她对每一个手术和操作,都是手把手地指点,“作为牙科医生,这功夫都在手上。姿势对不对、步骤齐不齐,直接影响治疗的结果。”她这样谆谆告诫,并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尝试锻炼机会。她在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第三课堂, 组织本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几十次赴村、厂矿及全市各大学校开展口腔疾病的预防宣教及普查,调查走访了解当地群众的健康观念及口腔健康状况,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有的学生跟不上教学,她就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开小灶补课,平时工作忙,她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有时甚至来不及吃晚饭。有的学生对刘友良的评价是“要求严格”“日子不好过”, 刘友良听了笑着对学生说“现在你的日子不好过,是为了以后病人的日子好过”。
为提高教学质量,她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创新,对教学方式进行大胆改革,全面推行PBL教学法。课堂上,她从不照本宣科,结合临床案例,给学生授课首先提出一个病例,让学生根据提供的病例资料找出相关概念、知识缺陷,而后展开讨论,将书本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用富有激情的教学方式感染学生,一堂枯燥的理论课变成一堂生动的讨论课。通过这样的双向互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学们常说,上刘老师的课就像是在享受文化大餐。
每年尽管临床任务繁重,刘友良仍不折不扣地参与专科生教学工作及教育项目,她每年坚持给学生上课。被授予“湖南省优秀班主任”等光荣称号。作为课程负责人,她主持的《口腔领面外科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她还努力加强学科建设,根据学科的发展,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在她的领导下,2009年口腔学科被评为“市重点学科”。目前,她培养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深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攀医学高峰的勇士
刘友良不仅是一位好老师,更是一位孜孜不倦的科研探索者。多年来,她潜心于医学研究,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勇攀医学高峰。
过去和现在,城乡每天都会出现大量的缺牙病人,他们因缺牙而备受痛苦。虽可采用传统的假牙固定方式,但这种办法在补一颗牙的同时却必须破坏两个好牙,长久会破坏到整幅牙齿。怎样让缺牙的人也能像正常人一样咀嚼?2004年,刘友良接触到国际上业已成熟的种牙技术,想引入我市口腔医学界,但这种手术效果虽好,对技术要求也比较高。万一失败,相当于摧毁了患者最后的希望。当时很多同事都劝她不要冒险,等时机成熟再开展。“一个优秀的医生必须要有足够的勇气,在手术风险面前要有担当,如果只有理论没有勇气,在很多疑难杂症面前都会望而却步;如果只有勇气没有原则,那就只是个‘手术匠’,是一个莽撞的人。”刘友良说,“因此,这个手术我们不仅要做,还要做好。”她做定了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此,刘友良到西安、武汉等重点口腔医院反复研修,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术前,她又和相关专家进行了反复商讨,把一切可能会出现的不利因素作了充分地考虑。
万事俱备,此时,惟一让她不放心的是患者能否放心来接受首例手术。没想到,患者得知后反而坦然地说:“你来做手术,我放心!”得到患者理解和鼓励的刘友良百感交集,立即着手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制订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并尽快为患者进行了种植义齿手术。手术开展得很成功,开了我市牙齿种植之先河。迄今该院口腔科已完成上千例种植义齿,成功率99%。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腔健康意识的增强,种植义齿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患者所接受。
她不断吸收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开拓性地在医疗领域探索、创新。先后结合临床实践开展了“牙槽骨引导再生术、上领窦提升术、上颌骨骨折颅面分离复位术”等治疗项目,均获得成功。在她的带领下,多项治疗新技术填补了我市医疗行业的空白,翻开了我市口腔医学领域发展的新篇章。
时代进步,学无止境。为进一步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38岁那年,她不顾孩子上学及家人反对,毅然选择攻读中南大学脱产研究生。多少个节假日,她在医院里临床实践、诊治病人;多少个星光夜,她在办公室里伏案探索、潜心研究。几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学成回校,成为我市口腔学科的带头人。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她撰写的30余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级期刊发表,累计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主持湖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2项,主持湖南省教育厅项目3项,主、参编教材3部,获益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送口腔健康的使者
对学生贴心,让患者放心,对业务专心,对治疗精心,刘友良在赢得了口碑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用大爱书写了一页页美的篇章。
2010年,当她得知中央财政资助的国家项目——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窝沟封闭”)将在湖南省选一个城市做为试点,她利用自身在学术界的影响,经多方努力,将项目争取落户到益阳。此项目是一项关注民生、创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全市所有7至9岁适龄小学生6.4万颗牙为干预对象,他们将获得免费的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和牙齿窝沟封闭预防龋齿,使儿童终生受益。项目争取不易,但实施更难。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刘友良奔走于市内的每一所小学,真可谓是磨破嘴皮跑断腿。每到一所学校,她都不厌其烦地组织班主任进行讲座,宣传窝沟封闭的目的和意义,她的诚心打动了学校,也赢得了老师们的支持。为了给学校提供方便,她派专车到学校接送,并且派保安护送。有家长不理解,以为是医院借项目赚钱,她就逐一给她们打电话、作解释。在她带领的团队的积极努力下,2010年按卫生部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了任务。2011年8月,在国家卫生部组织的“窝沟封闭”经验交流会上,她作为先进代表在会上发言。并且由于工作扎实、成效显著,湖南省明年项目增加三培,并长期落户益阳,益阳每年的7至9岁的适龄儿童将会终生受益,将为益阳财政节省上千万元的资金。
作为长期担任医学教育工作临床医生,她更深知口腔疾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让每个人都拥有健康的口腔,这项工作得从娃娃、从学生抓起。”每年的爱牙日,刘友良带领白衣天使们带着牙膏、牙刷、一些精美的礼品、文具走近福利学校的孩子们。给孩子宣传口腔保健的知识。近几年她们先后到城市学院、市一中、益师附小、电厂幼儿园等三十多所学校与幼儿园,进行口腔疾病的普查与预防宣教,帮助他们办起“爱牙护牙知识小报”。
多年的行医生涯,刘友良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她兼任湖南省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口腔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益阳市口腔质量控制中心组长、益阳市牙防组组长、益阳市专家联合会理事等多个职务。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有永远学不完的东西、做不完的事情,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要有同情心、爱心、事业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刘友良微笑地说,工作是一种幸福,今后,她还会一如既往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