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护理团队。
她们不是明星,却有着非凡的气质与素养;她们不是勇士,却临危不惧,战斗在与病魔抗争的第一线。她们是人间最美丽的天使,用无私的爱心肩负起救死扶伤的使命。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走近护士这个特殊而平凡的群体,倾听她们的心声,记录她们的风采,体味那圣洁光环下的笑与泪。
春末夏初,正值传染病高发季节。5月8日,笔者走进益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看到连走廊都挤满了病人。护士们不时穿梭其间,甜美的笑容、关切的话语,为病人送去丝丝温暖。
市第四人民医院作为市级传染病医院,2003年迎战“非典”,2008年秋成功救治400多例甲型流感,2012年和2013年成功抢救4例霍乱和3例布鲁斯菌病患。连续8年处置手足口病爆发,治愈手足口病30000多例……一场又一场突发公共卫生保卫战,离不开高超的护理技术。多年来,那些美丽的护士姑娘用柔弱的肩膀、坚韧的精神,守护着传染病患者的健康。
偷偷哭泣的护士长
4月25日上午8时,四医院感染儿科。交班完毕,院领导想找护士长夏叶青谈谈,寻遍病区却不见踪影。原来,平常总在孩子们面前笑呵呵的夏叶青,此时一个人躲在库房,一边清理药品、被服,一边偷偷抹眼泪。
反复追问之下,夏叶青道出了实情:9岁的孩子感冒发烧已经2天了,昨晚吃了药出了汗退了烧,以为该是好了。可刚刚婆婆来电话说,孩子体温又上来了,不能上学,有些责备地说起媳妇:“到底是不是你亲生的,怎么这么不上心。”夏叶青的眼泪一下流了出来。她知道自己愧对孩子,清明节假期,说好带他去公园玩的,可病房里手足口病患儿由原来的40多个一下子增加到140多个,大家连休息时间都没了,清明假期丈夫加班,只能把儿子一个人留在家里了。每天回家,看到的是儿子歪在沙发上独自一个人花猫一样脏兮兮的睡脸,别说兑现对孩子的承诺,连说上一句话都难。
只能站在病房外的母亲
2012年10月,我市发现一名疑似霍乱患者,作为益阳市唯一一家传染病定点医院,一场抗击霍乱的战斗在四医院悄然打响。
隔离区里,医生、护士都要穿着连体防护服,戴着口罩和防护眼罩、手套,防护服是橡胶的,冰凉不透气,整个人都被包裹。厚厚的防护服让医护人员的行动很不方便,为尽量少上厕所,大家忍着七八个小时不喝一口水。
最繁琐的莫过于消毒了,只要患者和医护人员接触过的房间,门窗、地面统统每4个小时消毒一次。原本是保洁人员的工作,为了减少接触人群,全部落在护士身上。患者腹泻每小时3到4次,衣裤床单常被弄脏,护士便要不停更换、消毒。病人所有的分泌物、排泄物与呕吐物是不能直接排入下水道的,因此,护士们必须随时拎着痰盂或便盆,接住秽物,用消毒液浸泡4小时后才能倒掉。有时护士正在帮患者换床单,患者的排泄物就喷在护士的手套上、口罩上,不仅要忍住恶臭,更可怕的这是烈性传染病,随时有被传染的危险。
护士邵慧敏在隔离病区工作五天,事后,大家才从她家里人口中得知,她刚怀孕两个月;另一位护士郭芬新婚不久,主动请缨,投入抢救。护士孙姗姗的母亲几天都不见孩子回家,来医院看望,听说喝水上洗手间都不方便,一定要见见孩子,却只能站得远远的,看着在隔离区工作的女儿全副武装、连脸都看不清楚,心疼得泪如雨下。
被艾滋针头刺中的护士
去年4月,医院来了一个艾滋病初筛阳性的男性患者。缺少亲人的陪伴照料,他情绪十分低落,每次给他输液治疗时都大发雷霆。4月8日,护士小余跟往常一样给他治疗,突然,患者猛地扯掉手上的输液针头,扎在了小余的手指上。来不及细想,小余马上用棉签帮患者按压出血部位,并耐心给他做心理疏导,直到患者情绪平复。回到处置室,她全身发麻、双腿发软,这才意识到针头扎过来时很可能传染了病毒。6个月时间里,怕病毒传染,小余连2岁的儿子都不敢亲近,常常失眠,却因怕家人担心而隐瞒。幸运的是,经过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治干预后,几次抽血检查都显示,她没有被感染。如今,小余依然工作在收治艾滋病病人一线。“看到病人就像看到了自己的亲人,看到他们痛苦,我就想减轻他们的痛苦。”小余的一席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