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漫道上的坚守——记“中国最美乡村医生”张碧银优秀事迹
作者:桃源县委办妇委会 彭晖      发布时间:2013-02-17 18:14:29

这是一个“固执”的人:自1976年6月开始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她所倾情的对象只有一类——山区群众;她所选择的舞台仅此一个——黄石镇寨坡村。犹如一颗种子,落了地,就生了根,贫贱不移。

这是一个“古板”的人:一辈子情系群众,扎根山区,连常德市城区的优裕生活都断然放弃。

这是一个“忘家”的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群众的需求是第一命令,病人的痛苦是第一信号,风雨如磐挡不住,九牛二虎拉不回。

她,就是多次被选为县、乡人大代表,2012年入选中央电视台“中国最美乡村医生”候选人,现任黄石镇观音洞村乡村医生的张碧银。

一颗丹心,定格了一生选择

张碧银在从医之前,曾是一名在基层工作了近6年的人民教师。那时的寨坡村没有乡村医生,群众看病要到10多公里外的卫生院,很多人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为解决乡亲们的看病难问题,1976年,张碧银不顾家人反对和同事质疑,毅然决然改行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对于毫无医学基础的张碧银而言,要实现从教师到医生的角色转换,担负起治病救人的重任,难度之大不言而喻。为尽快掌握医疗知识和技能,张碧银她白天工作摸索,晚上挑灯夜读,同时抽出大量时间,不畏山高路远,到乡卫生院向医生、护士们请教,并积极报名参加了赤脚医生培训班,多途径学习医学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刻苦的学习、勤奋的钻研和用心的积累,她的医术有了很大的长进,赢得了群众的认可,远近的乡亲都放心让她诊治疾病。

常年的走村串寨,张碧银为村民们建起了个人健康档案,全村500人,谁家的人有什么病,谁家的媳妇什么时候预产,谁家的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何种疫苗,谁家父母外出务工小孩有病需要监护,谁家老人留守在家需要用药,张碧银心里都一清二楚。除了看病、用药,她还耐心详细地给病人讲解病情、治疗方案以及所开药物的用法、日后如何做好功能锻炼等。很多时候,病人对病情刨根究底,追问不休,但她始终不厌烦、不敷衍,她认为,病人是医生的服务对象,与他们交流时和蔼一点,把病情解释得清楚一点,回答疑问时耐心一点,对医生而言,只不过是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而已,而对病人,换回的却是信心和健康。

一路坎坷,见证了一腔忠诚

寨坡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群众分散居住,在这里行医,要经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张碧银认为,条件艰苦,比不上乡亲的病苦;跑点山路,只会引起自己腿痛,耽误了治病,带给乡亲的是心痛。

某年正月的一天,一名距她家10里之遥的妇女因夫妻吵架一气之下服了农药,得知消息后,张碧银背着药箱急匆匆奔出家门,当时下着冻雨,寒冷异常,由于路滑,她在泥泞的山路上多次滑倒后又爬起来,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当赶到这家农户时,那妇女生命已经危在旦夕,她紧急进行了催吐、静脉输液等一系列抢救措施,3个小时后,病人脱险了。她虽然又冷又累又饿,但心里却非常宽慰,因为她的付出,挽救了一条生命!由于深得群众信任,1984年,张碧银被推选为寨坡村妇女主任。面对一系列的村务工作,她并没有顾此失彼,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切实担当起工作责任,做到了妇女工作、医疗工作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她常常会利用各种机会,向患者及其家人宣传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农业科学知识,深受群众好评。1990年4月,距家近10里远的周家冲组一户人家6口人得了急病,其中,2个小孩已经死亡,其余4人生命垂危。张碧银赶到病人家中后,得知这家人由于无卫生常识,听信迷信,结果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张碧银根据当时幸存者的临床症状,迅速判断是患了急性细菌性痢疾,通过1天2晚的悉心救治,病人转危为安。在治疗结束后,张碧银耐心地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医疗卫生常识,帮助他们摆脱了迷信束缚。在张碧银的行医生涯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心怀百姓疾苦,山间的蜿蜒小路上常见张碧银的背影,雨后的泥泞溪沟间常留她的脚印,寒冬酷暑挡不住她的行走,三更半夜阻不了她的步伐,尽管她有些步履艰难,但她依然步履坚定......

一个心愿,彰显了一片深情

当医生,让她深得群众感激;当村干部,让她深得群众尊崇。正因为如此,1997年,张碧银当选第十三届县人大代表;1998年—2004年她担任寨坡村支部书记。身负群众厚望,她感到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但在她内心,始终坚守和追求着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让寨坡村尽快改变闭塞现状,让群众尽快摆脱贫困生活。只要一想起这个心愿,她就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力。在任村妇女主任特别是任村支部书记期间,她积极参与村委会事务管理,白天集中精力忙村务,除紧急病情随喊随到外,其他慢性疾病都是利用晚上时间去诊治。张碧银常说: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从医几十年,张碧银始终坚持这样一条原则:“花1元钱能治好的病,坚决不让病人花2元钱”。她经常讲:“病人的钱是用来治病的,为病人节省钱就是积德。”

平时,她不仅千方百计给病人省钱,还经常给病人垫钱。在她看来,病人比自己更需要钱,病人比家人更需要自己,于是,她放弃了物质享受的追求,放弃了和全家一同迁往常德市城区安享晚年的机会,选择了坚守基层,选择了服务群众。寨坡村是省级贫困村,非常落后。担任村干部后,有大量的资金从她手中经手,但她坚持把一个铜板掰成两半花,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关键处,用小钱办大事,甚至争取不花钱也办成事。在担任村支书的几年中,她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困难,尽心尽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带领全村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通了6.5公里的村主干公路,拉通了全村的有线电话,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帮助全村80%的农户吃上了干净卫生的山泉水......

现在,张碧银的最大心愿就是想尽早硬化6.5公里的村主干公路,让村民的出行更加方便,让村里发展的更加快捷。为了尽快筹措资金,她动员自己的亲人将新修的楼房卖掉,所筹资金20多万元全部借给了村里修公路。虽然目前由于年纪大行动不便,但张碧银仍在坚持,希望继续为硬化公路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张碧银是众多乡村医生的缩影,是广大基层干部的写照,在平凡的岗位上,她们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艰苦创业。虽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丰功伟绩,但是,正是她们扎根基层,心系农村,服务群众,才极大巩固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网底,保障了广大百姓的健康安全;才改变了山区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群众过上了日益富足、和谐、幸福的生活。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