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凤是桃源县漳江镇渔父小学一名普通的党员教师,从17岁走上三尺讲台那天起, 杜立凤就钟爱自己的教育岗位。无怨无悔于自己所选择的教师职业,做一辈子快乐的人民教师是培育师生诚信至爱常青树的土壤。
用爱管理班级与学生和谐相处
1989年杜立凤从常德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桃源县最偏僻的西北角——牛车河乡中心小学,一干就是近20年,牛车河是她的第二故乡。当时,师范毕业生来了干个一年两载后都先后离开了这穷乡僻壤,只有杜立凤选择了留下。在校她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爱的工程,“把周围的人看成天使,你天天生活在天堂里;把周围的人看成魔鬼,你整天生活在地狱里。”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他是以自己对生活、对工作、对学生无限的爱,把自己的学生都看成了天使,所以总是生活在天堂里,天天高高兴兴的工作,成就了他育人的事业。在工作中杜立凤也始终信守这一点: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无论是担任小学一年级还是初中三年级的班主任,她都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和谐有序。
用爱滋润学生心灵收获成长
博爱是弥漫在班级之池的水,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对每一个学生都付与真诚的情感和尊重,使每一个人都获得爱的平等权利。只有“爱”字当头,让爱滋润学生的心灵,才能达到师生心灵间的共鸣,才能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许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2006年,领导安排杜立凤接手初三的一个号称“问题班”、“钉子户班”。这个班调皮男生多,个儿大,谁都不愿意接管这个班级。而杜立凤从小学工作,一下子跨到初三,工作难度还是有的。开学初哪些调皮生眼中露出一种诡异的笑,杜立凤知道他们是在想:这个女老师才一米五几,能把我们怎么样?杜立凤也知道,这些孩子正处于叛逆期,一味地批评绝对是无济于事的,杜立凤逐个找他们谈心,了解情况,发现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家里无人监管,缺少关爱,养成了一些坏的习气,产生了厌学情绪。分析找到原因后,杜立凤对症下药,用爱心、细心、耐心去开启他们的心灵,取得他们的信任,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启发、影响、教育他们,做到以身作则,而不是以“声”作则,整日唠唠叨叨提要求。当时学校每周有一次大的劳动任务,因学校食堂烧的是木屑,每个学生要从附近锯木厂抬回十袋木屑,我和他们一起劳动,我也有十袋的任务(自己定的),说实话,对于我这个“弱女子”还是有困难的,第一袋我和他们一起扛,累得不行,但我还是坚持着,两袋、三袋。后来那几个大男生对我说:“老师,我们帮你!”这句话让我好欣慰、好激动!心想:用老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们,才会“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思想上的问题解决了,班上的班风好转,学习氛围浓厚,后来这个班在中考中有四人被县一中正取,这对于大型学校不值一提,但对牛车河这么一个偏远的乡村中学来说,还是不容易的,因为偶尔全校也只能考取一两个人。
用爱打开学生心扉感受幸福
2008年,因工作需要,杜立凤调到渔父小学任教。这时杜立凤已经步入中年,渔父小学校杜立凤担任二年级的班主任。面临角色转换。县城的孩子不比山里的孩子,他们见识广,胆儿大。刚接手这个班级时,有的学生听说杜立凤是从乡里调来的,不是特别乐意,为了赢得他们的信任,杜立凤花了一些心思。班上学生多,班额大,以往老师要很久才能记住他们的名字,杜立凤花了三天时间就记住了他们。当杜立凤开心地叫他们每个人的名字时,学生们特别惊讶,高兴得蹦起来“老师认识我了!记住了我!”,这对他们来说是简直就是无比的骄傲和幸福。有个叫邹子炎的男生下课后似乎还要考考我,邀了几个男生一起让我说出他们的名字,杜立凤一一地准确无误地说了出来,这下他们开心了,乐呵呵地跑了。花开的声音,春知道;温暖的感觉,心知道。杜立凤从这件事体会到:让学生在班级生活学习有幸福感是班主任工作成功基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
杜立凤说:“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基地,班主任是学生心灵的浇灌者,一个好的班主任,笃信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一个好的班主任,坚信最大的教育魅力就是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