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一天,在教育部门同志的陪同下,我们在五里牌中学的家属宿舍里拜访了何美荣。坐下之后,我们说明了来意。她开始总是推辞,说自己几十年就是这么平平淡淡的教书,没什么值得可宣扬的。我们请她谈谈自己的从教经历,谈谈教学生涯中的所感所悟。她犹豫沉思了会儿,启开了尘封的记忆,用平和的语调叙述着28年从教生涯中的酸甜苦辣。
何老师开始从教的时候,还是个只有18岁的大姑娘。那是1984年,她刚从双牌一中高中毕业,考上了县里的民办教师,分配在何家洞中学任教。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何家洞中学条件之艰苦远非现在所能想象,山路十八弯,路面铺泥浆,一到冬天霜冻或下雪,道路封锁,就只能靠双脚步行,交通极为不便。明知道前面的路途很遥远,但缘于对教师这门职业(哪怕是个前途渺茫的民办教师)的珍惜和热爱,她还是背着一卷行李,坐车摇摇晃晃两个多小时后到了学校,在这个偏远的地方安身立命,扎根下来,一干就是十年。
第一年,她被安排教初二、初三两个年级两个班的英语。面对只比自己小两三岁的学生,从未受过英语教育专业培训的她初上讲台免不了有点发怵和紧张。幸好,她在高中时对英语比较感兴趣,英语基础比较好,上起课来还不太吃力。为搞好教学,她几乎一天到晚、一年到头不是钻研教材,就是查找资料;不是自己上课,就是旁听别人讲课;不是备教批辅,就是自学充电。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进入了角色,上起课来越来越感到得心应手。一个学年下来,初三英语毕业会考竟然考了全县第一名。学校校长非常赞赏,同事们也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老师刮目相看,她也因此在年终评上了县先进工作者。从那以后,在何家洞的十年,她几乎每年都教初三,每年的成绩都不会落下全县前三名,成为当时我县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面旗帜。
1986年,她与本校的一位老师相恋相爱结婚,利用学校提供的两个单人间安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家。第二年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初为人母的女人是最幸福的,但生活的压力也接踵而至。在怀孕六七个月之后,本来可以请假,但因为担心初三毕业会考在即,教学来上来不得半点耽搁,她仍然挺着个大肚子在教室里上课,坚持把学生送上考场。女儿在暑假呱呱落地,待产后身体恢复的差不多,又回到三尺讲台,前前后后只请了1个月假。上课后带孩子成了一大问题,刚开始公婆前来帮忙,但由于家里农活、杂活比较多,需要不时回去。两口子就利用上课错开的时间轮流带。有时两人都要上课,实在错不开,她只好把尚在襁褓中的女儿绑在自己的背上走进教室里给学生上课,成为了当时校园最为别样的风景。
在何家洞扎扎实实干了十年后,1993年,丈夫调到五里牌中学任教,她自己在茶林中学教了一年书,第二年也调到五里牌。1995年,因为政策机遇,她以"五大"生的身份转正(教书期间,她通过自学取得零陵师专函授大专文凭),成为了公办教师。在填写完所有的表格,办好所有的手续之后,她百感交集,十年不寻常的辛苦得到了最大慰藉。
到五里牌以后,她仍然保持着在何家洞时的热情和干劲。在2003年,初三一个班非常难管,学校领导找到了她,想让她担任班主任,她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从那以后,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她大部分时间都陪在学生们的身边。其他老师在班上上课时,她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或备课,帮助维持纪律。中午时陪学生在教室里做作业,看书,避免学生跑出去上网、打牌。为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她在班上组建了篮球队、乒乓球队和学科兴趣小组。对个别纪律性不强的同学更是不厌其烦的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和风细雨般的工作"润物细无声"。一个学期下来,班风班纪明显好转,由混乱不堪的后进班变成了活力呈现的先进班。特别是2003年,母亲病情加重,卧床不起,丈夫又因打篮球韧带拉伤,两个月不能下床,再加上所教学生马上就要中考了,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多付重担一下子都压到她柔弱的肩上。但她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一种坦然的心态来对待,给婆婆、丈夫递饭送水、擦身洗澡,精心照顾,同时尽心尽力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所教学生的中考成绩继续保持全县前列。
与何美荣共过事的老师说,她管教学生真有一套,再混乱的班级,只要她上课秩序就会好得多,再桀骜不驯的学生在她的面前也服服帖帖。问她有什么诀窍,她说:"也没什么,你对学生好,学生自然也会对你好。"刚到何家洞时,她所教学生年龄与她相差不大。她把学生们当做弟弟妹妹看待,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做人上引导他们,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学生们也非常喜欢这位"老师姐姐",有什么事情都愿意跟她说,有什么困难都想到找她帮忙。有一次,一个叫奉海英的女学生腋下生了疮,疼痛难忍。同寝室的其他学生找到了何美荣。她想起了老人家以前教的土办法,找来仙人掌,去掉刺,撕掉皮,捶成泥,把它敷在上面,第二天就好了。在五里牌的时候,当天气突然变冷,寄宿生没带衣服时,她就把女儿的衣服送给女生穿。有一天上课,当她抽一个男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发现周围几位同学在偷偷窃笑,这位男生畏畏缩缩,满脸羞愧,脚尽量的往课桌底下靠。她询问缘由,原来这位男生的一只凉鞋只有半截,身上没钱买新鞋子。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下课后给他买了一双新凉鞋。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不少学生在毕业甚至成家立业后仍记着当年的何老师,每逢春节或寒暑假,经常有她所教过的学生前来登门拜访,嘘寒问暖。
何美荣的丈夫叫胡宗健,文革后第一届高考考上零陵师范,毕业后一直在乡下任教,无论到哪里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他性格耿直,本分度日,与妻子一样工作扎实,为人朴实,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对时下非常流行的跑胡子更是一窍不通。两口子开玩笑说:"我们是个跟不上时代发展的人。"每天除了搞好教育教学任务之外,就是操持家务,利用学校附近的空地种点蔬菜,看电视成了他们最主要的休闲方式。也许是良好的家风使然,他们的女儿从小就乖巧懂事,初中毕业会考,取得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05年高考后,以超出重本线60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化工大学,现在外地工作。
在访谈结束时,在我们的请求下,她拿出了一个塑料包,里面是几十本各种获奖证书和荣誉证书,从中可以管窥她从教28年以来的轨迹:18岁开始从教,19岁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23岁就被评为县优秀工作者,推荐记三等功,26岁被原零陵地区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29岁获得零陵师专英语教育专科文凭,同年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33岁指导学生获得全国英语奥林匹克竞赛初中组二等奖,39岁获得福建师大英语教育本科文凭,42岁当选为县十届人大代表,44岁被评为中学英语高级教师。
在回来的路上,我们想到了很多师范院校校园题写的一句名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何美荣,28年的教学生涯,让当年一名风华正茂的少女历经了岁月的沧桑,眼角悄悄爬上了皱纹,但也催生了更多的桃李芬芳、群花吐艳。其实,在我县还有很多像她这样扎根基层的乡村老师,还有不少像他俩夫妻一样献身教育的教师伉俪,由于他们的默默耕耘、倾心奉献,才让全县的教育园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