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八百米高的慈利县三合口乡,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灾民群众你莫慌,阳光温暖你心房,山上住有观音女,体察民情有主张,千山万水留脚印,处处润湿你心肠。”正是这首歌谣,真实地道出了山区百姓对乡民政所长卓华玲的心声。
“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
华玲出生在山下一个相对较为繁华的小镇(杉木桥镇),父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退休干部,曾多年在三合口乡工作。她从小受父亲的教育和熏陶,立志长大后也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体验人生。1995年毕业后,她分配到象市镇政府工作,并于1997年7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8年分乡时,领导考虑她年轻,又是女孩子,准备将她留在条件较为优越的象市镇政府工作,可当她得知后说:“我爸那样大年纪都能多年在三合口那个偏远山区工作,我怎么不能呢?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就这样,年仅20岁的她带着满腔热忱开始了长达14年的“三合口之旅”。
“干工作就要脚踏实地,不要怕麻烦。”
起初华玲被安排到乡政府办公室工作,兼乡妇联主席、政府出纳。华玲在干工作的时候最讲求认真,她把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工作都列了一个作息时间表,跟在学校里读书一样。课程虽然很多,但有条不紊。办公室文书工作、乡妇联工作、政府出纳工作,每天事情总是接踵而来,应接不暇,但是年仅20岁的她怀着一股工作热情,一股为民服务的信念,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份工作,脚踏实地地办好每一件事情。出色的工作表现,认真的工作态度让她在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荣获“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且自2003年起,已经连续10年获得市、县、乡“优秀中国共产党员”的殊荣。而最常听她对朋友说的话便是那句“干工作就要脚踏实地,不要怕麻烦。我累点没关系,只要老百姓安心就行”。
“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我热爱这项工作。”
2009年,由于华玲工作踏实肯干,领导安排她担起了民政工作,任乡民政所长一职。这是一项较之前更为繁琐更为沉重得工作,但也更能贴近老百姓。而这,正是她所希望的。长期与弱势群体接触过程中,她经常需要独自一人徒步下乡,翻山越岭,到各家各户走访,嘘寒问暖。这些繁重的工作依靠的不再是单一的工作热情,更多的是她对山区百姓深深地爱。
2003年的7月9日是灰暗的,一场“蓄谋已久”的特大洪灾突然暴发,持续不断地强降雨致使三合口乡遭受严重的洪水灾害,农田被冲毁,许多土建房屋倒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人民急需紧急救援。这时的华玲冒着滂沱的大雨,奔走于泥泞的洪水中,在抗洪救灾的一线连续抗灾32小时,谱写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
2008年春,一场五十年不遇的罕见冰雪灾害覆盖了整个三合口,暴风雪阻断了游子回乡的路程,冻结了合家团聚的温馨。是她,冒着生命危险28次上山下村进行慰问,把游子的相思传给村民,把春节的温暖带给大家。纷飞的大雪把杨柳村的残疾户黎昌恒家的屋顶压塌了,是华玲送去了慰问物资,自己掏钱及时请瓦匠工给他修检屋顶,同时发动村干部和周边邻居照顾这位残疾五保户并妥善安置好黎昌恒的日常生活,给了他一个祥和温暖的春节。
2012年,造化村村民董珍云患心包炎在县城住院,华玲亲自到医院探望,拿出自己的积蓄给他治病。村民杨万国家内发生火灾,房屋全部被烧毁,华玲知道后第一时间带着棉被、大米、食用油赶赴现场进行慰问,迅速组织村民给他重迁新居。这样的事情,在她的工作中再普通不过,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繁重的工作,处处留下疲惫的身影。别人问她“何苦这样和自己过不去呢?”她轻轻一笑,“因为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再苦再累我都觉得值得。”
“对不起,妈妈不是不爱你。”
因为工作的关系,华玲的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大山里的老百姓,留给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为了工作十天半个月才与丈夫、女儿见上一面是常有的事。这些年来,她很少有时间陪女儿看动画,难得有时间陪丈夫办年货,从来没有陪父母外出旅游过。她总觉得,相比之下自己的家庭什么都有,而在这个边远山区,还有无数个家庭缺衣少食,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她总觉得,自己既然担起了这份工作,就要把工作做好,今天为他们把事情办好了,他们就能早一点过上安逸的生活,等明天有时间了,再去相夫教子吧。
2004年的一个晚上,她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加班写材料,丈夫的一个电话让她急得直冒冷汗,女儿突然动筋风,晕厥过去了,初为人母的她一时间不知所措,只得一边赶第二天急用的汇报材料,一边不停地打电话了解女儿的病情进展。打了一晚上电话,直到第二天早上女儿平安无事,这才顶着黑眼圈把修改好的材料交到领导手里。今“六 一”儿童节,七岁的女儿唯一想要的节日礼物,就是希望妈妈能够亲自去学校接自己放学,但是这个小小的愿望,最终却也没能实现。回家后望着女儿失望的双眼,华玲只能歉意的说一句:“对不起,妈妈实在是太忙,妈妈不是不爱你”。
“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深爱着这片土地”
一晃,华玲在大山里已经待了14个年头。这些年,三合口乡政府的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她始终坚持在这最偏远的基层工作岗位上;这些年,她走遍了三合口乡18个村125个组2800个户,了解村民最需要的事情,解决村民最困难的问题;这些年,她从20到34岁,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大山,把最多的爱留在了三合口。这些年,她的坚守她的信仰只为简简单单一句“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为了山区的老百姓我愿意奉献我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