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九溪乡是有名的群众文化之乡。该乡群众文艺盛行,民间艺术团体繁多,其中汉剧团表演水平之高,曾得到省、市、县领导的高度赞誉,领导肯定了几个“名角儿”的剧艺功底,可媲美专业演员。杜惠仙便是受赞赏的“角儿”之一。
杜惠仙,女,1966年出生,九溪乡九溪村人。目前是九溪乡小梨园艺术团的团长。小梨园艺术团现有成员40多名,主要以演出汉剧为主。身为团长,《御花园比武》、《盗旗马》、《宝莲灯》、《刘备招亲》、《四郎探母》、《薜平贵回窑》等传统剧目是杜惠仙的拿手好戏。
农家女心系国粹,痴心不改
说起杜惠仙,九溪的老百姓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会竖起大拇指:她的戏迷可是遍布周边乡镇,辐射邻里区县,甚至跨地跨省演出,名头响得很!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是杜惠仙多年奋斗的成果,也是她对艺术、对汉剧孜孜不倦地追求和研究的回馈。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国掀起了群众体育文化的热潮,各地纷纷组织群众参与活动,并由政府出资培训专业人员。在桃源县西北部戏剧文化浓厚的乡镇,都办起了汉剧培训班,请了专业老师来教导。九溪乡于1981年开办了第一期三年制专训班,专门培训汉戏小演员,首期招收二十名学生。当时专训班得到了省群艺馆汤馆长的支持,请了省表演专家任文辉、李梅林两位老师任教。
杜惠仙原本是不能参加专训班的,对于招收儿童小演员的专训班来说,14岁的女孩儿年龄已经不小了。彼时正值改革开放,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杜惠仙年龄虽不大,却是家里的一把好手,家里家外,田里地里,山上河中,插秧割稻,种玉米摘棉花剥苎麻,样样农活儿都在行,抵得上一个好劳力。即便不用交学费,家里也不愿意让她出去学习。可是杜惠仙自己打心底里想学。小时候她就喜欢听戏,四里八乡哪家请了戏班子,无论多远,几十里山路都要跑过去看,哼着现学来的戏曲,走夜路回来也不怕。现在一听说政府组织专训班,她几乎是第一个跑过去报名参加。即使家里不允许,她也在忙完活儿之后,偷偷跑到乡里,向老师们学习。
省里来的专家老师看到小杜对艺术的渴望,又觉得娃儿虽然年龄偏大,但身段、嗓子不错,有发展潜力。于是发动乡村里干部给杜惠仙的父母做工作。终于,杜惠仙成为了专训班的一员,专攻旦角。进班后,她勤学苦练,虚心向前辈学习,每天清早就起来练功吊嗓,演技长进很快。一次,乡里要排演《西厢记》的汉剧,仅用8天的时间就要排演好。李梅林老师看中了杜惠仙,要她在剧中担任主演,扮演红娘。老师边教边演,学生边学边练,排演如期完成,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毕业后,杜惠仙成为乡剧团的演员,靠着扎实的功底和演出技艺,几年时间就演出了名气。1986年,杜惠仙结婚了,接着生儿育女,为此,她的演艺事业中断了三年。但是,专业训练却坚持不断,杜惠仙每天清晨不间断地练,扫地、刷碗、做家务的时候,也都在练嗓子。她体会到,好嗓子是靠“勤奋”练成的,嗓子就像刀,一段时间不用就会生锈。1989年,孩子可以自己吃饭了,杜惠仙立刻回归到舞台,从此一直活跃在九溪戏剧演艺界。
好女子建团立约,敢于担当
进入21世纪,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文化建设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乡剧团在社会化市场化的竞争中逐渐落后,九溪的文艺人开始积极主动找出路,谋发展。杜惠仙想到了握拳发力,组团发展。2009年,她联合其他几个小剧团,组织成立了小梨园艺术团,自己担任团长和主演,同时邀请了周边几位精于汉剧的演员入伙,增强实力。
建团后,杜惠仙的事情更多更忙了,对于家庭方面的照料也兼顾不上。杜惠仙的丈夫是一个建筑工人,平常就在家里附近为别人建房修房。刚开始,看到妻子成天趴在汉剧演艺事业上,连女儿都顾不上照看,丈夫心里难免有些不满。但是看到妻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洗衣做饭,把家务活忙完后匆匆出门,累了一天回来还要挑水做饭,照顾老人、孩子,他慢慢被感动了,转而大力支持杜惠仙的演艺事业,甘愿做妻子背后的男人。
今年3月,常德市组织举办“百团大赛”,乡里把几个主要群众艺术团体负责人和名演员召集在一起,共同谋划备战大赛。就在节目和演员刚定下不久,着手开始排练的时候,杜惠仙的丈夫因为车祸造成偏瘫,躺在床上急需人照顾。一边是为县乡争光的文艺节目排练,一边是重病的丈夫需要照顾,杜惠仙的内心也曾犹豫挣扎过。但是,家人仍然全力支持她备赛,女儿也特地辞掉工作,从广州赶回家照顾父亲。于是,杜惠仙坚持下来了。她参演的节目顺利通过了乡里、县里的选拔,通过了市里的初赛,正在准备复赛、决赛。
在我们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杜惠仙一边提起桶子去挑水,一边对我们说:“我们的节目一定会得奖,为乡里争得荣誉,也为我们九溪的文艺剧团打出名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