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根良家庭:藏书读书 笔耕不辍
作者:湘阴县妇联任惠      发布时间:2012-08-13 10:23:11

——冯根良同志“书香家庭”典型材料

冯根良,男,现年 58岁,中共党员,湖南师大中文系毕业,1977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农村高中、教师进修学校、县委党校、县工商局、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等工作岗位上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冯根良工作都十分出色,在平凡的人生旅途和普通的工作岗位中,兢兢业业耕耘平凡事业,默默无闻书写勤学之歌。

一、高屋建瓴,学习理念先进。学习是能力之基、成事之本。冯根良认为:“必须不断学习,认真探索,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写作能力,就像为避免‘电力’不足的问题,经常要去‘充电’一样。”他坚持把学习变成生活习惯、把岗位变为学习载体,先进学习理念已根深蒂固、入脑入心。他长期坚持学习,变“学历教育“为“终身教育”,变“阶段学习”为“终身学习”,树立了永不嫌晚、永不嫌多、永不停步的学习精神。他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每年要拿出数百元甚至上千元购买书籍,先后在全国15家图书馆看过书。他的家庭藏书达2万多册。

二、博采众长,学习方法科学。冯根良通过多年的学习实践,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他每天坚持阅读省内外多种报刊,认真学习文件,研读报上重要的导向性文章,把握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他自费订阅了多种新闻业务刊物,认真研究新闻标题、新闻导语、新闻背景等方面的写作技巧。他还广泛涉猎了大量的古典诗词,从他的一些专著中一些文章的标题来看,便显示这方面的深厚功底,如“踏花归去马蹄香——虚实结合”、“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选择”等。他学习从来就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出击”。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县委党校给学员讲授新闻写作课时,他从不照搬教材,而是主动从报纸上找一些实例加以阐述。在研究中他发现新闻标题和新闻导语,乃是新闻写作的成败关键。怎样才能使新闻标题具有点睛传神的艺术魅力,使新闻导语具有开导、启发的作用?带着疑问,他如痴如醉地钻研新闻写作艺术,并撰写了300多篇论文,发表在全国各家新闻专业刊物上,后整理出版了相关专著。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坚持边写作,边学习,每年作了10多万字的笔记。著《新闻导语艺术》一书时,有关导语方面的资料,他就摘录了60多万字。有时遇到篇幅较长的好文章,不便记录的就剪贴下来,他的剪报每年都有好几大本。并对所得的材料、数据、观点进行分析,在浩如烟海的新闻作品中,他挑沙拣金,分门别类梳理,条分缕析探究,不断地捕捉思维的亮点,用系统的观点,日渐一日地研读、领会、积淀,以丰富的学识为基础品味着新闻写作的内蕴。他把所学理论用于指导工作,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如在新闻写作中,他既注意运用新的写作方法,同时注意在与文艺理论等学科的交叉渗透中创新,使新闻写作中独树一帜,常给人以新意。

三、厚积薄发,学习成效显著。冯根良注重深入生活,细心观察,认真采访,笔耕不辍。他在1993年调入宣传部之前,就经常有文章见诸报端。其中有涉及人才学、领导科学、党校教学等方面的论文。20多年来,他共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湖南日报、岳阳晚报等30多家报纸发表新闻稿件2000多篇,其中《湘阴万千蜘蛛“织”出生态农业网》一稿,获得了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上“网”捕信息,下网捞螃蟹》一稿获得中国晚报新闻一等奖等4项奖励,《两个“油王”摆擂台,一个产业托起来》等获省好新闻奖,10年间共有新闻作品20多次获全国和省市的新闻奖。1995年至2005年,冯根良出版了6本新闻专著:《新闻导语艺术》、《新闻标题艺术》、《新闻语言艺术》、《新闻标题荟萃》、《新闻背景艺术》和《新闻撷美》(其中后三部与湖南日报记者合著)。2001年湖南日报以《“笔杆子”摇出三部专著》对他的新闻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安徽《新闻世界》、湖南《新闻采编》等5家报刊对他作了报道。复旦大学《修辞学习》刊物对其《新闻导语艺术》一书作了评价。他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通讯员。近些年来,他被市县党校、省直有关部门聘请讲授新闻写作课,湖南日报编写《新闻知识500问》一书时,他也抽调参与编辑工作。近些年在工作期间,他的学习始终没有放松,每年还在湖南日报、岳阳晚报等报刊上发表新闻作品,并继续研究新闻写作技巧,同时写出了新闻写作书稿的部分章节。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