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令人艳羡的家庭:祖孙三代15口人,拥有大学学历的6人,长孙女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正处级干部1人,正科级干部1名,长子作为社会贤达连任三届县政协委员,现任县政协常委;我省每2万人中尚不足1名省级作家,这个家庭有2名省作协会员。
这是一个让人尊敬的家庭:父子之间诗书传家,知书达礼;婆媳之间相处和睦,知冷知热;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夫唱妇随;兄弟姊妹亲情融融,互相帮衬。在崇尚和谐的社会转型时期,4兄弟的小家早已衣食无忧、捷足小康。
这个家发端于邵东县野鸡坪群星村一个不起眼的小屋场,在唐星照老先生和子孙们的苦心经营下,成为而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
言传身教崇诗书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我省曲艺界有一名活跃分子倍受人们的关注,短短几年时间,他先后发表曲艺作品70多件,其中省级刊物上发表30多件。代表作快板书《爷爷收了个好徒弟》在当时的省人民出版社少儿刊物上发表后,一度引起较大反响,并获得当年的地区文艺创作二等奖,他也因此成为我县最早加入的首批省曲协会员之一。
他,就是唐星照先生,一位在杏坛默默耕耘的普通园丁,一位退而不休的学者、艺人。说起曲艺创作,唐老饱含深情地说:“这些都利益于父辈。”唐老的伯父唐丁生是邵东花鼓戏的创始人之一,父亲也极具艺术天赋,不仅创作改编了一些花鼓戏剧本,也精通旧体诗词。也许是长期的耳孺目染,也许是因为秉承了父辈们的天赋,唐老十多岁时就开始了文艺创作。1958年参加工作,他先后在文工团、公社、学校等部门任职,不论在什么岗位,他总能用快板、弹唱、戏曲、歌曲、诗词等文艺形式歌颂火热的生活。1978年,他创作的戏曲《齐上阵》、《双补课》在全县排演,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学创作环境逐渐宽松,唐星照先生如鱼得水,辛勤工作之余,他开始涉猎古体诗词和楹联艺术。“古韵新声入墨香,醉吟梦唱亦轻狂。俗词俚语明心志,且任他人论短长。”唐老正是凭着这种对文学艺术的无比热爱,一直笔耕不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三十多年来,在《中华诗词》、《湖南诗词》、《中国楹联报》,台湾《古典诗刊》、《汉诗之声》、《邵阳日报》等海内外数十家刊物发表诗词600多首,楹联500多副;《代某妇致台湾夫婿》等38件作品在省级及全国大赛中获奖;作品及传略入选《中国曲艺界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楹联艺术家大辞典》、《新中国诗词大观》、《新中国楹联大观》等28部选本、辞书。
1998年,唐老退休后,更是一心一意舞文弄墨,除吟诗作对外,担任县诗词协会副会长、县楹联学会副会长的他还积极参与《邵东楹联》、《昭阳吟坛》的编辑工作,2004年3月,又受聘于县老年大学讲授诗词楹联课程。借居县城期间,文朋诗友登门拜访、络绎不绝,村居石山湾以后,40多名民间诗词联赋爱好者慕名而来,纷纷拜师唐府门前。
一脉相承好儿郎
有人说,在唐星照四位儿子当中,只有长子唐志平真正继承了老先生的衣钵。笔者却不以为然,四兄弟身份不同、爱好各异,但是他们的品行却有惊人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一脉相承了父亲的聪明好学和古道热肠。
先说老大唐志平。他不但继承了父亲忠厚乐观、热情开朗的性格,对文学的悟性、对艺术的执著与父亲如出一辙。1982年,唐志平的习作《我的启蒙老师》在《小溪流》杂志发表,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迄今在《民间文学》、《词刊》、《散文诗》等全国30多家刊物上发表诗词、散文、小说、文学评论等500多件,共计50多万字。唐志平是个活动家。自从2003年5月担任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后,他每年都要为全县举办创作笔会等文艺活动四处“化缘”。谁的作品发表了或有专著出版,他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且总是自告奋勇撰写评论文章,向外界大力推介。因此,圈子里的人戏称他为“社会活动家”和“编外文联主席”。2008年,唐志平众望所归被推选为县作协主席,4年来,他不负重望,积极筹措资金创办《邵东作家》报现已出刊46期,精心组织了各种采风活动,2010年成功组织了邵东县首届散文创作研讨会。唐志平是个热心人。提携奖掖文学新人是他最大的嗜好,在他的全力帮助和悉心指导下,残疾青年宁建新潜心创作,1990年加入了邵阳市作家协会,2010年加入省作协;曾昶、刘逸中、刘晓梅等一批“唐氏门徒”成为行业精英。唐志平的热心还表现在尊老爱幼、帮贫扶困等方面。近年来,他为家乡的孤寡老人和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除了多方奔走,还频频慷慨解囊。
再说老二唐志超。受大哥影响,唐志超十几年前就拉起了队伍,主要承接腻子外装,近年来,又开始琢磨室内装饰和设计,生意风生水起。虽泛舟商海,唐志超却酷爱戏曲,擅长花鼓戏表演。扮小生、饰小丑,角色都很到位,尤以扮演《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见长,活脱脱一个“猴儿”的化身。这两年,他竟然通过网上阅读,凭一台电脑搞起剧本创作来,成为县内能写会演的“名角”。
老三唐福宏长期从事乡镇基层工作,现任廉桥镇党委书记。受父亲熏陶,除了对戏曲以及车马灯等民间曲艺表现出的家族式爱好,从政之余,最大的爱好读书,一有空闲,便手不释卷,从哲学理论到古籍名著,广泛涉猎。勤学苦读造就了唐福宏开阔的身心和视野,练就了他不事喧哗、务实进取的从政风格,身为基层党政领导,他能辩善写,颇有思想,常有时政言论见诸报端。
老四唐志勇无疑是唐家四兄弟中的后起之秀。1992年应征入伍,1995年毕业于桂林陆军学院。秉承父亲的基因,唐志勇创造骄人成绩:1998年,其新闻摄影作品在《人民日报》举办的“大地之光征文赛”中荣获二等奖;他还多次被评为《解放军报》优秀通讯员、《战士报》优秀特约记者;2001年1月,被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组借调;2005年,被评为广州军区优秀通讯员,并荣立二等功;2010年,被破格提拔为海南军区新闻处副处长,前不久,又被提拔为海南某军用油库政委(正团级)。
祖孙三代结书缘
在唐家,没有枯燥说教,当年那样艰难的岁月,儿子们看到的是油灯下做鞋的母亲与写诗的父亲相濡以沫;如今家境优越,子孙们面前的唐老先生依然是是彬彬有礼,对儿孙呵护有加。在唐家,没有豪车豪宅,但是,有的是嗜书如命的传统,有的是汗牛充栋的藏书。
这样的氛围,恰如春风化雨,给下一代提供了温馨有益的成长环境。唐老的4个儿子遵循父训,读书立命,早已成家立业,步入小康。兄弟们个个知书达礼、与人为善,终不负父望,唐家成为邵东县境内的名门。
两代人的奋斗换来今天的声望、幸福和甘甜,大都生于90后的唐家孙辈却并未掉进蜜罐,被腻透宠坏。孙儿孙女5个,个个好学上进,成为唐家的欣慰,惹得世人“嫉妒”。
长孙女唐琼艳是孙辈中唯一一个八十年代末出生的,身为千金,却自幼好学,全不亚于自强不息的男孩子。4年前,她就走出高考失利的阴影,在三本学校读书的她,比重点大学的学子更加勤学苦练。大学四年,数次获得学校奖学金,一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大三便专业英语八级和剑桥商务英语高级等一系列资格证书。2011年4月,顺利考取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成为唐家的骄傲,五姐弟的楷模。在姐姐的影响下,堂弟唐胤去年考取了西南财政大学。第三代远离娇纵,自幼勤奋好学,且个个身体出众、学业出色,成为唐家最为骄人的财富。 有什么比儿女上进争气更让人欣慰和满足的呢?唐星照老先生觉得自己的晚年比谁都幸福满足!是的,家道殷实的唐家比书香四溢的唐家更让人羡慕,从来,家财万贯与书香门第似乎永远就是对立的门槛,唐家让我们看到了它的辩证统一。
唐志平先生说他们的老家其实叫石山湾,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月亮湾、月半弯这些响亮的名字;或者,联想到一轮朗月高悬,石山湾这个老院子几盏灯火透出窗户纸与之辉映;或者,时光再回溯二十几年,唐老先生领着四个儿子围坐昏黄的灯光下,拥灯夜读的场景便赫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