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赴马迹塘镇支教团队部分队员
巾帼志愿者教员正在给学生们上英语口语课
我们来了,你在哪
七月初,湖南师范大学15人支教团队从岳麓山下来到马迹塘镇九岗山下,在新塘小学开始他们的暑期社会实践,鲜红的队旗,橙色的队服,流动在马迹塘小镇的街头,成为一道靓丽清新的风景。
据支教团队队长汪浩介绍,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约有100支三下乡团队赴全国各地支教、支农、支医,他们这支队伍是少有的清一色“90后”大一新生队伍。团队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旨在陪伴父母外出务工的小孩子渡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暑假。支教课程主设英语、国学、体育、科普、手工、舞蹈、读报、书信、短文写作、暑期作业答疑等。采取自愿、完全免费的双向选择方式进行。
刚抵马迹塘时,队员们顶着炎炎烈日,在街头宣传,家长只需和老师们互留电话号码,领一枚杯底大的笑脸“队徽”,就能免费就读这个暑期学校。一天宣传下来,队员大汗淋漓,不知道预计的50名留守学生能否到齐。但是短短一周的时间,这个暑期学校已经有136名学生报名,且每天还陆续有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来的新学生。
与那些稚嫩的笑脸相逢,与淳朴的风情相溶
在简易的校舍举行开班仪式后,校园里就有了“邦邦邦”清脆的敲钟 “复古” 式上课铃声,有了稚嫩的读英语、诵古诗的童音,有了欢快的儿歌声,声声悦耳。
下课时间,在简陋的两间教师休息室,只有一台比这群师生任何一位都要年长的电风扇在吱悠悠转悠着,十多个学生围着支教老师,焦急地询问各自不会做答的暑假作业。一位正在备课读着古诗的支教老师厚重地道,“不要太闹,心静自然凉”。操场上,许富康、黄增、李沁怡三位“体育老师”顾不上炎炎烈日,把大学宿舍的足球拿出来,和学生们乐开了。体育老师用小碗把自己买的瓶装可乐匀给学生,并嘱咐学生把买的“七个小矮人”冰棒分给教室里的美女老师。
支教队员说,相逢是一首歌,他们很感恩马迹塘这个小镇。自来的第一天起,就有几位阿姨自发每天从不间断地给他们送西瓜、送擂茶、送时令菜蔬,看来他们不仅与那些稚嫩的笑脸相逢,与美好的纯真相汇,也已与当地淳朴的风土人情相溶了。
这条路,我们一起走过
因为暑期支教是完全免费的,支教队员要分摊各自的各项费用。加上支教队员要顾及学生上下学的安全,15名成员在离学校步程40分钟的农家打地铺。东方即白之际,队员就要轮流为团队打水,做饭。简易用餐后,就一路与带着笑脸“校徽”的学生唱着歌一起上学。而中午时分,又要派“炊事员”回家做饭,来回路程就得一个半小时。
一个有点小委屈的女队员说,“上下学山路太远了,有公交车多好啊!”是啊,或许小老师们去年,还是一个生活在城市里有父母悉心照料的孩子,去年他们应该都还是坐在教室为考大学而拼搏流汗的孩子。或许这条遥远的由他们一起走过上学路,会留下他们各种欢声笑语和故事,铭刻在各自心间最柔软处。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就在这个炎热的暑假,这些“90后”大一学生变身为一名支教老师。或许他们也曾叛逆、也曾不被理解,但是他们有他们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考能力。他们推举班上最调皮不配合管理的学生做“纪律委员”,配合老师监督课堂纪律维持课堂秩序,让他体验一次作为“班干部”的责任以加强自我约束;挑选最好强的孩子做“安保委员”,配合体育老师做好安保工作而不再恃强凌弱;鼓励比较内向的孩子做文娱委员,以让她敞开心扉,展现自我。
孩子们聊起大学生哥哥姐姐时,脸上洋溢的幸福快乐,瞳孔中映射出世上最纯真的美好。他们凝望着老师的目光,流露着好奇和憧憬,仿佛世界最初的模样,让人忘却了恼人的困惑。回到最初,我们都是孩子,一群不失童真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青春,是一场滂沱的大雨
外出务工人员微薄的收入和高额的生活成本、城市的发展间接夹击着留守儿童的梦想;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居住,隔代沟通教育和老年人有限的体力精力或许很难有效照顾小孩的身心健康发展;随处可见的网吧、清凉的溪流湖水就能对他们造成极大的诱惑;心理教育、假期监管的缺失,或许就会使这群孩子受到伤害,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溃疡。
学生们总是羞涩地向支教队员借手机,给外地打工的父母打电话,说他今天又认识了某个谁,又学会了某句“洋气”的外语。支教团队据此临时增设一门“家书课”,免费提供信封、邮票,教会学生敞开心扉,以读书人的方式用传统的信笺与父母尺素传情寄思。 这个炎热的夏天,这支支教团队正在九岗山下不动声色地续写着一个流动的马迹塘故事。青春和成长是一场滂沱的大雨,唯愿我们酣畅淋漓地共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