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峰县蛇形山镇有这样一位年轻女干部,凭着自己坚韧不拨的毅力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硬是从一个没有任何农村工作经验的知识青年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她就是蛇形山镇远教站长吴小兰。
吴小兰,现年30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电子商务师。2005年她不顾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反对,毅然放弃在外优厚的经济待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回到家乡当上了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月薪仅500多元。刚刚进入乡政府,干部和群众看着她娇滴滴的样子,都认为她不可能吃得了农村的苦,干不了多久就会离开。但正是这样一位当初并不被看好的赢弱女孩,凭着一股狠劲和七年如一日的忘我工作精神,在深深感动广大干群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带去了更多的致富门路。如今的吴小兰已成为群众心目中可敬的“吴老师”。
走村入户问民情 想群众之所想
自接管远教工作以来,吴小兰总是利用工作之余走村串户,深入群众中了解社情民意。群众对什么实用技术感兴趣?村上有些什么特色产品?种植技术上存在哪些难题?都是她迫切想要了解的民情。每当群众有这方面的需求时,她总是及时汇总,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向有关专家请教等方式,尽己之能解决群众的需求。七年来,她共收集整理有关养鸡、养鱼、养猪、树木栽培、养花、药材种植等实用技术学习光碟200余碟,并通过远教平台及时为全镇广大种养殖户送去各种致富信息和技术。有这方面需求的群众第一个想到的也总是“吴老师”,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吴老师”确实是一位真正为群众着想的好干部。
聘请专家办培训 急群众之所急
蛇形山镇既是双峰县的工业重镇,也是种养大镇,但由于群众自身水平不高,加上信息闭塞,导致种养殖业创收不明显。很多群众想外出打工致富,也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些情况,吴小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切实解决这一难题,她多次请示镇领导,极力争取专项资金,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为群众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七年来,通过采取分期分批集中培训和结合实践操作比武等方式,共举办各种培训班20多期,参与培训的人员达845人次。
建立基地供技术 解群众之所难
在举办培训班的过程中,吴小兰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往往培训班办完后,群众虽然在理论方面学到了一些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有些问题必须在第一时间解决到位,而这时就是找专家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为此,吴小兰又产生了建基地的念头,因为只有创办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种养户有技术难题无处咨询的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说干就干,通过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各村相关品种的生产能力、技术实力、村集体经济等情况,她建议镇政府在石湾村建立牲猪养殖、麻洋村建立柑桔种植、新连村建立葡萄种植、天井村建立退耕还林、农校建立食用蘑菇培育、世瑞村建立药材种植、坝塘村建立西瓜种植等7个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拿出了具体建设方案。由于准备充分,她的这一方案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完全认可和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7个基地于2008年底相继建立并运行使用。如今仅石湾牲猪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就已成功举办培训班30多期,培训农民达800多人次,为养猪户解决实际难题5000余个,在它的带动下,周边22个村500多户农户搞起了牲猪养殖,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创新模式保增收 忧群众之所忧
在基地的带动下,农民尝到了甜头,隔三差五就有农户打电话邀请“吴老师”去家里品尝胜利的果实。但好景不长,由于把握不准市场行情,而群众又肓目扩大生产规模,2009年许多农户纷纷向“吴老师”反映农产品积压严重,增产不增收。了解情况后,吴小兰第一反应就是必须想办法帮农户解决销售问题。为此她一边请电视台上门拍摄农产品专题片,在自己分管的62个远教站点上发布供求信息,一边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积极为农户寻找买家,尽一切可能把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这场滞销风波让吴小兰深深感受到了没有一定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同样不能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于是她再次苦寻出路,后来一则关于海南蕉农香蕉积压,销售协会帮助成功推销的新闻让她受到了启发,通过反复论证并结合蛇形山镇的实际,她又大胆提出了“实用技术培训基地+远教站点+产业协会”和 “公司+农户+远教站点”的两种模式。这一建议被镇党委政府及时采纳,实践证明,吴小兰的这一创新举措让所有种养殖户既能增产又能增收,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吴小兰用真心和诚心浇灌着自己的梦想,同时也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她一手建立起来的石湾牲猪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基地被评为“市级优秀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基地负责人谢军轩获得省级“袁隆平科技进步奖”,双泉良种红薯基地加工的产品获得农博会金奖,她本人也连年被评为双峰县“优秀远教工作者”。(彭运良 朱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