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天元区雷打石镇建强村28岁的王灵,是一个“嫁不出去的女儿”。之所以嫁不出去,与她的“哥哥”有关。母亲张月娥一说起她,声音就哽咽起来:“灵娃命苦呢,从小就要照顾哥哥。现在结了婚,由照顾1个人变成了照顾3个人。傻妹子,还不晓得要被我们拖累到什么时候。”
收养的女孩 七岁开始照顾“哥哥”
王灵的“哥哥”王金明,是一个先天性的残疾人。他的四肢除了右手能正常活动,其余的全部变形,无法动弹;背部拱起一坨脊骨,之下几乎没有臀部,连坐都坐不稳。王金明也是张月娥夫妇收养的孩子。1978年,村民把男婴送到张月娥门口,没有生育的夫妇俩收养了他。1984年,夫妇俩又收了王灵。从此,4个人的命运就紧紧拴在了一起。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灵刚刚七岁时,由于父母要外出打工,照顾哥哥的职责,就渐渐移交到她手中。这是一份沉重的担子。从送饭、做饭到喂饭,从接屎倒尿到洗澡、洗衣服、洗被子到服侍睡觉,事无巨细,只要是“保姆”能做的事,王灵全部要做。
招上门女婿 将“哥哥”照顾到底
平时还好,最艰难的莫过于王金明大便失禁。尤其冬天,为了将被单、坐垫烘干,王灵只好点煤火烘烤。在升腾的水汽中,一向坚强的她流下了眼泪。
这些苦难,并没有让王灵怨恨哥哥,怨恨命运。她总说:“我没把哥哥当外人,做什么都是应该的,没有委屈,也没有'男女有别',只是尽心做,让哥哥舒服一点,我就安心了。”她自豪地说:“哥哥虽然残疾,但聪明着呢。什么字,他写两遍就记得了,告诉他使用手机、遥控器,教一次他就记得,发短信比我还发得快呢。”
到了适婚年龄,王灵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要找个上门女婿。为此一些青睐她的小伙子只能望而却步。最后,只有谭家山的龙金林留了下来。虽然他之前并不了解这个附带条件,但他看重的是王灵的人品,愿意和她一起来撑起这个家。
“要是别人早走了,但王灵心眼好,怕我们老俩口过世后,没有人照顾哥哥了。”知女莫若女,张月娥深深知道王灵为何要成为“嫁不出去的女儿”。
勤奋两口子 撑起风雨飘摇的家
这个家实在离不开王灵。5年前,养父王显高遭遇意外,光医药费就花了5万多元,如今右手还不能用力。养母则花炮炸伤,右手的食指和中指被截去一半。五口人的家庭,有三人需要照顾,王灵和龙金林勇敢地担起了这个家的全部重担。结婚后,家里又添了两孩子,家务活就更加繁重了,但王灵始终笑容满面。她说:“小时候比现在还苦,我总想着日子会越过越好的。”确实如此,记者采访的时候,王灵家里正在搞装修。墙面已经粉刷,瓷片已经贴好,柜子、门窗已经装好;彩电、冰箱、电热水器已经安装好。
“考虑爸妈年纪大,住在楼上上厕所不方便,我们拿出六万元搞装修,将一楼的大房子改装成几间卧室,再添置一点东西,这样住起来就方便多了。”王金明一边笑着听妹妹说话,一边在本子上写日记。那是一手工整的钢笔字,而且语句流畅。原来这些全是王灵手把手教会的,现在,正读小学一年级的大儿子也成为了舅舅的“小老师”。
在王灵家里,记者看到了一幕幕平淡但温情的镜头:龙金林戴着帽子在刷油漆、王显高带着大孙子接待来店里买东西的顾客、张月娥哄着小孙子睡觉,王灵忙里忙外,带着甜美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