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上班的时候,您可以在桂东县沤江镇东华路,见到一位中年女人,她扎着马尾辫,推着一辆自行车,行李架装载着沉甸甸的邮件,笑容可掬地一路走来。她就是县邮政局的投递员陈招红。1993年以来,平凡的她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服务,在邮路上谱写了绚丽的华章,证明了 “半边天”的社会价值。2009年,她荣获郴州市十佳“优秀女性”,是郴州邮政人唯一获此殊荣的女性。同年,又在湖南省邮政公司 “创建爱心邮路,争当爱心信使”活动中喜获 “百佳投递员”。
“心信使”活动中喜获 “百佳投递员”。
她在邮路上收获爱情
陈招红1969年出生于桂东县沤江镇茅柳村一个穷困的农家。农村生活的洗礼,她养成了淳朴、坚毅、豁达、爽朗的性格。
陈招红当上一名投递员,缘起于那桩婚姻。1988年,她高中毕业,为家中分忧,在茅柳村开了一家缝衣店,并兼营副食。那时,负责村中报刊投递的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他叫黄福军,沤江镇三洞村人。黄福军有山里人的忠厚、诚实、吃苦、助人的美德。他在茅柳村从事报刊投递工作时,村里的百姓无不树起大拇指。
为人作嫁衣裳与邮政工作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把客户都当上帝。陈招红与黄福军两人尽管年轻,但都明白此理。一个邮路上送报刊,一个开店,经常见面,性格上又合得来,不久,两个年轻人擦出了爱的火花。几年之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她在邮路上走过了19年不平凡的岁月
1993年,邮政部门关照陈招红到邮政部门做临时工。开始,有朋友焦虑地告诉她,投递工作是一个苦差事,一年四季都要在外头跑,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面对朋友的疑虑,她平静地说: “组织上关照,那是对我的信任,即使再苦,也不能辜负了人家的好意。”此后,她从事邮政储蓄、档案管理、报刊投递工作。至今已走过了19载悠悠岁月。而今,她还没有转正。她也并不在意,她对笔者说,她对邮政事业有了深深的感情。
她也曾想过跳槽,那是2004年,当时邮政部门不景气,待遇偏低,邮递员完成目标管理,只能领到300元工资。如果要提高待遇,得推销邮册,卖邮资封、贺卡、揽储,总共也不过是500块钱的收入。一位在深圳开公司的朋友说,不要她出一分钱本钱,愿意付两万元请她。
这样的美事,她当时确实有点动心了。后来,她想到自己失业时,是邮政局接纳了她,帮助了她,人应知道感恩。此外,在邮政部门工作,待遇虽然低点,下了班,毕竟还可以回到家中照顾小孩。 “甘蔗不能两头甜”。于是,她婉转谢绝了朋友的一番好意,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她舍不得这身绿色衣服,更离不开那条熟悉的邮路,特别是放不下政府院内老人们那一双双企盼的眼睛。
2010年2月,疼爱她的90多岁的老奶奶病故了,刚好是春节期间。春节期间,单位上人手紧, “一个萝卜一个坑”,她硬是把报刊邮件投递完毕,才往家中赶。
她是邮路上的爱心使者
人们常说: “一人难称百人心”。而陈招红的投递服务工作,报刊信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不仅让百人称心,而且做到了千人满意。
住县政府院内16栋104号的方忠云老人,是1952年入党的老党员。他说:“几年来,家中订了《郴州日报》、《中国电视报》、《书刊报》,组织上又帮他订了《党建文汇》、《老年人》等报刊,每一期(份)都能及时收到。”老人82岁,1992年退休,是县城老干部学习组组长。他说这些报刊对他履行职责帮助很大,也促进了他活到老、学到老。
报刊订户张友伦是一位爱看书报、又会写点文章的老人。头几年,老人因心脑血管疾病的折磨,上下楼梯极为不便。细心的陈招红得知后,多了一份牵挂,她将报刊邮件直接送到四楼老人家中,并一直坚持。 王胜堂是人大退休的老干部,每年在陈招红手上订的报刊不少,可王老在香港、郴州有亲属,每年常去小住一段。因此,老人走后,陈招红就多了一件 “麻烦”事——按时间顺序整理好报刊,待老人回来一并投递,这令王老非常感激。
9岁的蓝畲腾是茅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母亲在桂东县一家针织厂打工,父亲2009年在煤矿遭厄运不幸身亡。家中顶梁柱倒了,蓝畲腾含着眼泪要读书。陈招红知道后,第一时间给予资助,帮助他重返了校园。
玉树地震后,陈招红心系灾区,寄去了爱心包裹。(陈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