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伯伯,感冒好些了吗?这几天天气不好,您要多当心。”
“苏阿姨,您的降压药今天吃了吗?”
“熊伯伯,今天的饭菜还可口吧?有什么意见您老尽管提。”
在县社会福利中心,每天两次的走访成了中心主任董晓芬雷打不动的工作。哪位老人头疼脑热、哪位老人需要提醒吃药、哪位老人有什么需求她都一一装在的心里,老人们都将她称为“亲闺女”。 2007年9月,在乡镇工作20多年的董晓芬被组织安排到县救助局工作。不到半年,坐落在青林乡的桃源县社会福利中心开园,一纸调令,董晓芬又回到了乡里。当时有许多人劝她,刚刚进城过几天相对清闲的日子,再下去不是自讨苦吃。但董晓芬却义无反顾地到了中心,因为在她的脑海里只有服从两个字。
“如何将福利中心办好呢?”2009年12月,接任主任后,面对入住不到20人的现状,董晓芬绞尽了脑汁:必须从点滴做起,让老人们在这里感受到温馨。为此,董晓芬与班子成员多次研究,完善管理制度、培训工作人员、提升服务水平,使中心各项工作形成了一盘棋。
打铁还须自身硬。董晓芬深谙此理,要求工作人员做到的,她首先自己带头,工作人员工作中遇到困难的,她热情帮助,在她的带领下,福利中心打造出了一支团结务实的团队。
去年10月的一天,80多岁的邹武文老人半夜病复发,情况十分危急,董晓芬马上打120,将其送到医院,并安排专人进行护理。由于救治及时,老人转危为安,值班医生说:“要是再晚一点,恐怕人就不行了。”邹伍文在深圳工作的子女赶回桃源后,望着渐渐康复的父亲,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他们特意为福利中心送来了一面“尊老敬老真心为老、关爱关照胜似家人”的锦旗。
对来中心入住的每一位老人,董晓芬都仔细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今年4月,钟昌宜老人慕名来到了福利中心,当了解到老人不吃盐、不吃鸡蛋和北瓜后,董晓芬就及时转告工作人员注意老人的饮食,满足他的需求。88岁的熊淑云不能吃硬饭,董晓芬就安排人员每餐将她的饭菜煮烂。
对入住的近八十位老人,董晓芬对他们的生活习惯、个人喜好、身体状况都了如指掌。在院子的西面有个杂草坪,过去杂草丛生,夏天滋生蚊虫,影响了环境。董晓芬争取县民政局支持,投资改造成了一个鱼塘。如今老人们不但吃上了自养的鲜鱼,而且还可以垂钓,增添了生活情趣。为了保证老人们吃得放心,董晓芬带领工作人员自力更生,凡是院内空闲地都种上了蔬菜:茄子、黄瓜、辣椒中心还饲养了肉猪、喂养了鸡、鸭,保障了老人们的生活需求。
正是由于董晓芬带领一班人人性化的服务,县社会福利中心有了质的发展,入住老人由三年前的不到20人到现在的近80人。
董晓芬对老人嘘寒问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