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发,男,1932年12月出生,澧县王家厂镇新堰村人,1954年12月参加工作,1971年5月从王家厂卫生院调入澧县创建小儿麻痹医院,1976年5月入党,1990年12月因病退休,1991年至2000年被澧县中医院返聘回院工作达十年之多,2004年6月由湖南省科协评审晋升为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现为澧县中医院退休干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湖南省澧县分会常务理事,大专文化,现龄八十岁。老伴王南清,女,1932年1月出生,澧县金罗镇金鸡岭人,现龄八十一岁,没有工作单位。目前一对结发夫妻,同甘共苦,经历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已经携手度过了六十个春秋。笔者初次走进两老租住近百平方米的房屋,见到八十岁高龄的两位老人,给人留下硬朗、乐观、健谈、和蔼的印象,虽然两老满头银发,却“背不弓腰不驼”。
“半边户”的甜蜜婚姻
1951年9月,张大发与王南清喜结连理。第二年,20岁的张大发跟随王家厂镇的一位老中医曹顺银当学徒。1954年张大发在王家厂卫生院(联合集体诊所)任临床医生。1967年任王家厂地区卫生院的卫生所长,着手建立下乡医疗队、开办卫生所,举办乡村医生培训班,家里全靠妻子王南清一个人来料理事务。那时候,农村(大队)还没有承包到户,家里没有男劳力的“半边户”,出集体工要受歧视,王南清时常一个人早出晚归,像男人一样挑土筑堤,肩膀不知脱了多少层皮!常年劳累,王南清的身体严重“透支”。有一次,王南清在挖堰塘淤泥时突然昏倒在地,乡亲们连忙掐王南清的人中,灌了一大碗糖水才慢慢醒过来。为了不影响张大发的工作,王南清硬是不让家里人告知他,直到过年回家,张大发才从老母亲的口中得知情况,张老当时真是又疼又恨,既疼惜妻子,又怨恨自己没能尽到做丈夫的责任。1962年,王南清担任大队的妇女主任,在农村工作中更是带头做事,是一位热心肠的“调解员”,也是大队出了名的“女强人”。
1961年10月,结婚整整10年的张大发和王南清的爱情结晶姗姗来迟,大儿子终于来到这个世界,给夫妻俩及全家带来了无比的喜悦和幸福,于是夫妻俩给这个宝贝儿子取名“地久”,顾名思义——天长地久。同时还喻意着宝贝儿子长大后能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永久地受老百姓的敬仰。两年后,爱女张银珍来到这个多彩的世界上,全家人其乐融融。王南清每次出工回来,家里的老人、孩子需要照顾,还要养猪、喂鸡,一忙就是大半夜,妻子王南清从不埋怨丈夫。因为,王南清深深懂得,自己的丈夫做的是天底下最高尚的工作,最圣神的职业。1998年,王南清从农村王家厂镇来到县城一起生活,夫妻俩住在医院的公房内,虽条件差,但张大发和妻子王南清结下了浓厚的夕阳情结。2008年,妻子王南清患了糖尿病,张大发每天督导妻子吃药,帮助注射胰岛素,并担当起妻子的“贴身大夫”,目前王南清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张大发和王南清结婚六十多年,已是钻石婚了。金婚的价值,是无价的喜悦,那是用金钱换不到的真实情感,是永开不败的花朵!这对年迈的夫妻,恩恩爱爱,脸上荡漾着笑容,相伴而行的背影成为人们心中隽永的记忆。
六十载的中医情愫
1971年5月,张大发从王家厂地区卫生院调到澧县组建小儿麻痹医院,自此,张大发的从医之道越走越宽,中医之路走上更新更高的发展舞台。
无论农事多忙碌、多劳累,王南清总是一个人扛在柔弱的肩上,好丈夫张大发一心扑在工作上。1972年修建医院时,“八小时工作时间抢着干,八小时之外争贡献”,每一名职工一担筐、一把锄头,晚餐后轮流参加劳动,第二天正常上班,小儿麻痹科主任的张大发每天还要面对几十位患者,工作丝毫不敢松懈。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初,澧县小儿麻痹医院在贺家海、张大发等十名“首席专家”的努力下,他们采用内服中药、外贴麻痹膏、并运用针灸、推拿按摩等辨证施治,小儿麻痹症的有效率达98%以上,治愈率达21%,治疗的中风病人的有效率达80%以上,当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南日报》、《大众卫生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二十多家媒介对小儿麻痹医院的成果进行了宣传报道,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华国锋主席亲自接见了贺家海院长和张大发等几位专家。从此,医院声誉享誉海内外,每天都有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患者,当时人手少,条件艰苦,交通又不便,为了接待这些远道而来的患者,张大发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工作在病房。特别是大年三十,张大发都没能回家,心疼老伴的王南清从家里蒸了年糕,炒了几个菜,用棉袄捂紧后放在竹篮里,走了几十里山路来到医院时已是晚上七点多钟,虽然提来的年糕和菜早就凉了,可大家依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张大发硬是在哽咽中吃完了年饭。
1979年医院成立了科研协作小组,张大发等十名医生为小组成员,饲养20只猴子,作为猴模型动物试验基地的试验标本,专对小儿麻痹后遗症进行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大提高小儿麻痹症的有效率,其科研成果荣获省、市、县优秀成果奖。从1971年至1990年二十年,张大发共接待门诊病人四万八千余人次。在妻子王南清多年来的大力支持下,张大发将自己在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并结合临床,撰写了80多篇医学论文,其中论文《运用中药外治腰痛病》于1993年参加北京首届传统医学大会暨优秀成果大奖赛中荣获优秀成果奖,名扬海内外。
张大发主治腰痛病、颈椎病、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等内科,擅长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等疑难杂症,从事中医六十余年。精神矍铄的张大发悟出了中医之道:为医之人要做到医者仁心,只有心系患者,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才能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务必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传承中医之精髓;坚持整理工作记录,空闲时间专研特殊疑难病症;坚持抓好传、帮、带,培养新一代医疗人才。
1990年12月,张大发因病退休。1991年病愈后张大发被澧县中医院返聘达10年之久,先后四次拒绝了珠海、长春、北京等大医院的高薪聘请,因为张大发眷念自己的家,热爱自己中医药事业。2000年,68岁的张大发从工作岗位再次退下来,老伴王南清才从农村来到县城,当时的张大发本想趁着这个机会,好好报答报答妻子,并与妻子王南清安度晚年。可面对慕名而来的寻医问药者却让他们安静不下来,看着那些腰痛的直不起来的患者,张老又拿起了银针,老伴王南清便帮着撕胶布、贴膏药,成了张老的好帮手;生活中,王南清也是尽可能让丈夫把时间用于整理从医经验,自己承担了所有的家务。2006年,临澧县新安联校校长杨某患椎间盘突出症1年之多,身体几乎成了“佝偻人”,长沙等大家省城医院都治疗无果,张大发却运用手法复位治疗100天,患者杨某的背部竟然直了,至今没有复发。2008年,澧县护城村居民朱国平患椎间盘突出症两年,张大发采用针灸、热疗、秘方膏药治疗1个月,痊愈。八十高龄的两老一生清贫,乐观豁达,由于张老的医术高、医德好、人品佳,接待患者也只收取一些微薄的费用,因此慕名而来的患者一直是络绎不绝。
长辈们的精神传承
张大发和王南清夫妻结婚十年后,30岁的王南清生育了2个子女,大儿子张地久现任澧县农机局局长;二女儿张银珍是王家厂镇一位人民教师,真可谓是“龙凤呈祥”!
夫妻俩一世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古道热肠,勤俭朴素,教子有方,60年过去了,两位老人仍然互敬如宾,恩爱有加,疲惫时互相端上一碗温热的茶水,困难时两双紧握的手,无不传递着深深的爱意。
张大发和王南清夫妻在教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孙子时,经常告诫他们:在工作中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大公无私,不要拿群众的东西,不占公家的便利;在生活中不要奢求父母的财产,坐享其成,要吃苦耐劳,靠自已去努力奋斗,万事孝为先,团结同志,热爱工作,为社会和人民做贡献。子女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成为了社会的有用之才。儿子张地久立志为人民做事,农校毕业后相继在澧县政府机关工作10余年,下基层工作10余年。张地久担任乡党委书记、县民政局局长等职务期间,始终不忘农民本色,亲自工作在田间地头,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为老百姓解决实事;女儿张银珍一直在乡村小学教书,多次放弃进城的机会,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在最艰苦的农村。家中的晚辈和其他家庭成员也在耳濡目染的教育下,品格高尚、为人正直,这都与张老夫妇平时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
“莫道桑榆晚”。弹指一挥间,张大发和王南清夫妻相濡以沫走过了六十载春秋,这其间的酸甜苦辣让铮嵘岁月磨砺出甜香的蜜汁,飘洒在澧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