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熊尚鸿:尚论妙曲清词 鸿猷佳联雅句
作者:衡阳市妇联宣传部荐      发布时间:2012-05-22 09:49:15

 衡阳市蒸阳花苑一间普通的民居里,今年83岁的熊尚鸿背靠在沙发上,左手在两个黑色封皮的笔记本上来回轻抚。她将自己撰写的楹联全部抄录在这两个厚厚的笔记本里。翻开笔记本,一行行娟秀的字迹呈现在记者眼前。很难想象,这是她右手瘫痪后,改用左手一笔一划抄下来的。

2002年,熊尚鸿因患脑血栓致右手足瘫痪。她非但没有停止对楹联创作的热爱,反而从初学写字的“小学生”做起,用左手续写着这份不同寻常的事业。见记者前来,家人从书房拿出两本书,一本是《青少年学对联》,另一本是《回春集》。这是熊尚鸿女士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编著出版的,纸张有些发黄。此时,记者注意到,熊尚鸿的眼神顿时透出兴奋的光芒。她用微微发抖的左手一页一页翻着书本,如同翻开一段美好的记忆。

“对联创作队伍,老年人居多,中年人居次,青年人很少,少年则更少更少,女孩是凤毛麟角了。”1994年,时任湖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的唐意诚先生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凤毛麟角”中就有熊尚鸿女士。熊尚鸿祖籍湖南长沙,出生于书香门第。曾祖熊光瓒是前清进士,祖父熊颖湄是晚清秀才,均长于诗联,有作品传世。她自幼聪敏好学,深受祖父喜爱,以其亲撰之《声律指南》教她习诗作联,12岁时便有了经祖父批改而成的习作小集《可与言诗草》。解放后,熊尚鸿在衡南县一中、二中等学校从教近40载,教过中学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科,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多方面的艺术修养。退休后,她重步诗联之路,积极进行创作、研究和普及楹联知识。以前,学校里没有楹联课,更谈不上教材。书店里大多是楹联集成、集粹之类,内容虽好,但是比较深奥,学生难以接受。熊尚鸿便开始研究,由浅入深,分课编写教案。学对联最关键的问题是分辨平仄声。所以,她先编一本指导声韵规律的《老树新花对联集》。这本书参照运用了小学、初中语文中的诗词、词语,富有时代气息,并注有汉语拼音,标有平仄韵脚。定稿后,寄到了《对联》杂志社,被连载在1995年全年6期上,获得联界的好评。

为了使青少年尽快地掌握楹联知识,熊尚鸿计划编写第二本以楹联作法为主的教材。就在这时,她突然患了一场大病,经医生诊断为“心脏病”。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情稍有稳定,她不愿再治疗,便立即回校继续开始创作。在这段时间里,经常是靠药物支持病体。就这样似春燕衔泥,黄蜂酿蜜,完成了《青少年学对联》一书的编写,全书共5章66课,1995年由湖南师大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面世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全国各地订购者络绎不绝,同时被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作为编写中学语文新教材的参考书。正当熊尚鸿为编写对联书废寝忘食之际,她的心脏病日趋严重,身体每况愈下,脉搏每分钟39次,经常晕倒过去,随时有生命危险。1999年,她再一次地住进了医院,并在体内安装“起搏器”。通过调养一段时间,继续伏案创作,编写一本《回春集》,意喻虽年逾古稀,然正当新世纪来临,春光明媚,万物复苏之时。

“当今联坛被称作‘半边天’的女性太少,熊尚鸿这样酷爱楹联事业而又有高深造诣的女联家、女诗人可喜可贵,我认为她就是当今无愧的联坛女杰。”有“中国联坛十杰”之称的夏茹冰先生对熊尚鸿女士的作品给出很高的评价。

作为女性,熊尚鸿特别热心妇女题材的创作,她在《中国楹联报》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就是对联相声《姐妹赞花——献给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如同其它作品一样,这篇相声名曰赞花,实际是赞人。她把女人称作“特异的花”,“最香最美的花——巾帼花”。从古代的班昭、蔡文姬、谢道韫、花木兰、梁红玉、李清照,到近现代的冯婉贞、秋瑾、吴芝英、宋庆龄、杨开慧、邓颖超、张海迪、韩素云。根据每个人的事迹和特点,为她们各作一至两副对联。

擅长以说唱的形式进行诗联创作,是熊尚鸿的一个显著特点。诗联艺术表演化使诗词从书本和墙壁上,使对联从门楣和楹柱上走下来,走向舞台,走向广场,走向社会,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殊为不易。而《回春集》一书收录的诗联作品中,对联相声、对联渔鼓、对联吟唱、对联故事等,可供表演的艺术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在普及楹联知识、培养楹联事业接班人上,熊尚鸿倾注了母亲般的细心与爱心。

1995年,根据自己编写的教材《老树新花对联集》和《青少年学对联》二书,她开始“对课”给学生讲座。她支撑着病痛的身体,认真备课,从楹联的起源开始,用说故事的形式讲述一些趣味楹联,并创造性地将例联写在胶片上,用幻灯放映在屏幕上,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容易接受和掌握。为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开展了“对课竞赛活动”,由浅入深,先以“一字对”到“三字对”,再逐步增加字数,通过这样的讲座和竞赛活动,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显著。由于经常开展楹联创作和讲座活动,熊尚鸿的名气越来越大,开办了“茶花”文学社,编辑对联专刊,学生到她家里来听课,经常围坐一堂,其它学校也请她去上课,还有全国各地的楹联爱好者来信向她请教楹联方面知识。到退休以后,她还到老年大学任教语音和诗词楹联课。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孩子时时刻刻都在模仿自己的母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不在于经济强盛与否,关键在母亲的综合素质。熊尚鸿对楹联事业的这份热爱足足影响了两代人。

“我4岁开始认字,后来练习书法、读诗背文。现在写诗信手拈来,全是受母亲的潜移默化。”熊尚鸿的儿子告诉记者。由于家里负担较重,儿子16岁时便外出做木工,一去几个月不不能回家。熊尚鸿每个月都给儿子写信,叮嘱他注意身体,好好学习,努力做事。1978年恢复高考,她又鼓励儿子回家复习,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每晚10点以后,担任班主任的她等学生们睡了,才开始点着煤油灯或打着手电筒辅导儿子,可谓“茹苦含辛,焚膏继晷”。尽管复习时间很短,仅40多天,但效果很好。那一年,儿子如愿以偿,步入高校,特别是高考历史成绩排名全市第二。

受母亲诗词楹联书画之影响,儿子克承家学,大学时代热衷明史探索,从政后仍笔耕不辍。书法崇尚历史传统,讲究夯实功底,注重章法布局,特别是对何绍基的书法楹联有一定的研究和传承,形成自我风格。自创诗词楹联,自己书写,广为国内外同好收藏传播。2008年和2011年分别出版“诗联书法集”和“诗联文集”,语言雅洁精警,蕴含丰富,嵌字对联对仗工稳贴切自然,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享受,颇有鉴赏价值,深受行家推崇。

熊尚鸿对孙辈更是尽心尽力,假日课以诗联,谆谆教诲。“80后”孙儿在祖母手把手的教诲下,与对联结下“姻缘”,成为熊家对联第四代传人。有一次,熊尚鸿去儿子家,见有四室,每室一桌一灯。她即景出句以试孙儿:四房四桌,四盏台灯,灯灯燿彩。当时仅十余岁的孙儿看到祖母、父亲和自己三人都戴眼镜,急中生智,立即对出下联:三代三人,三副眼镜,镜镜生辉。2009年元月,熊尚鸿一家被中国楹联学会评为“楹联之家”,成为全国36个“楹联之家”之一。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