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尚德,原澧县政协副主席,澧县审计局审计师、会计师,1929年出生,高寿83岁。老伴廖贻蒲,1931年出生,高寿81岁。老两口1949年结婚,婚龄有7 个9——63年。
糟糠之妻不下堂
欧阳尚德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解放时毕竟读了个高小肄业,在当时也算是很难寻觅的文化人了。而廖贻蒲则基本上是个文盲。他们结婚不到两年,欧阳尚德就参加了工作,而廖贻蒲则一直务农,直到1982年欧阳尚德获得会计师职称后,按政策规定才“农转非”,因为没有安排工作,至今也不过一靠欧阳尚德工资养活的家庭主妇。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一批从农村走出来的干部中,“换妻”一度几乎成为一种时尚。可是,欧阳尚德从来没有把这“糟糠之妻”当作“土麻拐”而歧视,更没有把她当作是靠自己养活的“女子”与“小人”而抛弃,而是把她当作人生的伴侣和挚友,遵循“一日夫妻百日恩”、“贫贱之交不能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古训,相敬如宾。因为劳累过度,廖贻蒲很早就患上了骨结核,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处于长期疼痛中,以致直不起腰,耳朵听力也严重衰退。儿女都不在身边,古稀直达耄耋的欧阳尚德便义不容辞地担起了护理员的职责,做饭洗衣,端茶倒水、侍汤奉药,不厌其烦。今天,除无法治愈的耳聋外,廖贻蒲腰痛的问题竟然奇迹般地有了好转,可以挺直身板接人待物了。
老有所为贤妻助
1989年,欧阳尚德退休了。一不抽烟,二不饮酒,三不参赌,退休以后干什么?他毅然决然地又为发展澧县社会审计事业奉献了10年,直到1999年澧县审计师事务所与审计机关彻底脱钩,才最终告别了他一生热爱的会计、审计事业。
如果说,退休以后继续从事会计、审计工作,是他的本行,轻车熟路,但从事诗词和书法创作,则是他活到老、学到老的一种老来高雅追求。他六十岁学书法,七十岁学诗词,竟然大器晚成。其不少诗词、书法作品,获得了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同行的好评,并已结集印行。
常言道:男人成功的一半是女人。欧阳尚德以高小肄业文化程度从事书法和格律诗词创作,对于花甲、古稀、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严冬酷暑,永昼长夜,马啃双脚,蚊叮颊背,他总是摹帖、字典不离手,不断地自学。欧颜赵柳、平上去入,一丝不苟。幸运的是,每当此时,他总有“红袖添香”。天冷了,廖贻蒲早就把暖乎乎的火炉塞到他的脚下;天热了,廖贻蒲一把清凉凉的蒲扇摇动在他的身边;肚饿了,廖贻蒲一晚热腾腾的面条送到手上;人困了,廖贻蒲轻言细语地劝他去休息。老伴无微不至的细心照顾,变成了他更加刻苦学心和创作的动力,直到今天,83岁高龄了,仍然笔耕不辍,不断为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子孝孙贤倍添乐
欧阳尚德和廖贻蒲夫妇生有两子一女,在他们的精心培育下,都成了有用之才,因参军、随军、转业等关系,都在常德市工作和居住。
儿女们可谓孝心备至,多次要把二老接到常德定居,以便随时照应起居。二老舍不得一生共同奋斗的同志和朋友,舍不得终究埋骨的桑梓地,依然是“井里的蛤蟆井里好”。但儿女们总不忍心置风烛残年的父母远离身边而不顾,隔三差五来电问安,一旦发现身体有什么不适,就争相接到常德去住。去年欧阳尚德眉头长了一个瘤子,把儿女们可吓坏了,当即将他接到常德全面检查,直到诊断结果为良性,作了切除手术才放心。
夫妇二人有孙子、孙女、外孙女四人。除小孙女还在读书外,都已参加工作,而且有所成就。长孙是硕士研究生,海军总医院医生。次外孙女执教于日本名古屋大学。他们虽然各奔前程,可对二老却时常挂记在心。欧阳尚德去年检查出瘤子后,在海军总医院工作的孙子一定要把爷爷接到北京去治疗,因老人年岁太高,害怕旅途劳顿才作罢。
令二老最感欣慰的是,他们双双看到了四世同堂。重孙子3岁了,重外孙5岁了,都上了幼儿园。从第四代身上,二老不仅看到了家族的兴旺,更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面对两张活泼可爱的小脸蛋,他们一天到晚总是笑呵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