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少华做完事后便守护在丈夫的床旁。
病房内很安静,弥漫着一股消毒水的味道。贺少华守在丈夫赵建强的病床旁,两人手握手小声说着什么,亲昵的神情羡煞病友。赵建强患有尿毒症,每隔两天,他就得去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每一回,妻子贺少华都寸步不离守在病床旁。有句老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贺少华用实际行动颠覆了这句话。整整七年,她无怨无悔精心照顾身患重病的丈夫,在街坊间传为佳话。
恩爱夫妻 大难临头情更切
1982年,二十出头的贺少华经人介绍认识了资阳区汽车路街道南岳宫社区居民赵建强,两人一见钟情,几个月后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婚后,贺少华在辖区一家草帽厂上班,离丈夫赵建强上班的地方比较远。每天,丈夫都会骑着自行车按时接送她上下班,日复一日,风雨无阻。那时候,只要巷口响起车铃声,准会有街坊冲他俩的背影啧啧称道:“瞧人家小两口,多恩爱!”日子清贫却充满甜蜜,不久,一双儿女的出生更为这个小家庭增添了无限欢乐。时间一天天过去,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夫妻俩原以为日子就这样如流水般宁静地过着,却万万没想到,就在小儿子上中学的那年,赵建强被确诊患有尿毒症。眼看一向乐观坚强的丈夫遭受病痛折磨,贺少华心如刀绞,她带着丈夫到处寻医问药。
哄夫吃饭 学习厨艺讲“段子”
随着病情加重,丈夫逐渐产生了厌世心理,他开始拒绝治疗。贺少华急得团团转,那段时间,她对丈夫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求求你”,脸上的眼泪从没干过。最终,她的眼泪“攻势”起了作用,丈夫答应配合医生接受治疗。由于药物反应,丈夫几乎吃什么吐什么,没有任何胃口。贺少华绞尽脑汁学习厨艺,厚厚的一本烹饪书被她翻得磨破了边。小米红豆粥、黑芝麻汤圆、糯米肉丸;她为丈夫每餐准备的菜肴都不重复。
街坊邻居来串门,十回有九回看到贺少华是一副腰系围裙、手持锅瓢的“洪大妈”形象。丈夫频繁呕吐,为了及时补充营养,她长时间守在厨房熬汤煎药。如何哄劝病重的丈夫多进食,贺少华费尽了心思。她借来了一些幽默的漫画书,等丈夫吃饭时,就说些“段子”逗丈夫笑,然后用勺子一下将饭菜塞到对方嘴里。说起自己的这个小“伎俩”,贺少华有几分得意,她说,儿女们小的时候,她就用这种办法哄着喂过饭。实在没辙时,她就会像唐僧一样念叨:“老赵你多吃点吧,这一口饭为儿子吃,这一口菜为女儿吃,这一口汤为我吃!”这一招可以算“杀手锏”,无论身体多难受,丈夫听了总会一口一口将饭菜吃完。
情动邻里 给她一个宽松的打工岗位
为了给丈夫筹钱治病,贺少华欠下了一身债,她也曾想过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但转眼打消了这个念头,自己外出打工,病重的丈夫一个人留在家里,如何放得了心?就这样,她靠着社区低保救助,偶尔接点针线活维持生计。两个月前,几名街坊合伙在离巷口不远的夜市摆起了漫酒摊,她们雇请贺少华洗碗,开了几百元的工资。给她的条件是8个字“来去自由、时间不定”。贺少华一听,眼泪夺眶而出,这哪是请她打工呢,摆明是捐钱给她呀!每天晚上9时左右,利用丈夫入睡的时间,贺少华来到街坊们的漫酒摊帮忙,她做事很麻利,码得高高的一撂碗很快被洗刷得干干净净,而街坊们总在旁边催促她:“好了,快点回去吧!你家里有个重病号!”入夜时分,如果在南岳宫社区巷口的路灯下,你看到一个向前飞奔的高挑女子,那一定是从夜市收工回来的贺少华!她急着回家,急着照料重病的丈夫,她心里的忧虑,街坊们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