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英老兄,你注意看这个黄土的结块情况咯,这个样子菌种盘每平方只要施2公斤水就可以了,多了菌种会被淹死长不出哦。”初见樊芳兰时,这位女专家正在种植大户胡喜英的蘑菇基地,对石牛江镇双孢菇种植大户进行例行指导。一群大男人围着个身材娇小的姑娘,脸上满是钦佩。
樊芳兰是桃江县石牛江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工作人员,一直从事植保工作,怎么会成为一名双孢菇种植专家呢?听到笔者提出的问题,樊芳兰笑着说:“我的技术都是靠'瞟学'学到手的。”
2008年,从小镇走出去的文可芝将军抱着帮助家乡致富的梦想,从福建请来一位王姓双孢菇种植专家,到桃江教乡亲种植双孢菇。开始的时候,群众都不相信种蘑菇能致富。作为镇上的农技干部,樊芳兰当仁不让地带着王师傅在长冲村、黄泥田村等地方挨家挨户搞宣传,推广双孢菇种植技术。慢慢地一些村民接受并试着种植起了双孢菇。建菇房、配营养基、孵菌种、消毒浇水......王师傅具体指导,而樊芳兰就在旁边帮着打下手,就这样还真偷学到了不少技术。
好不容易,大家辛苦种下的双孢菇顺利出菇了。最后计算产量,同样条件下,全年下来每平方米比福建要低8斤左右,也就是总产量少了差不多四分之一,收入自然少了不少,菇农的心都凉了一半。
这是怎么回事呢?善于自学的樊芳兰决心找出原因来。她买回一大堆关于双孢菇种植的专业书籍进行钻研,还不时到网上搜集最新的资料,不断寻找问题症结所在。光研究理论还不够,她又在自家建了个10多平方米的实验基地,对照王师傅在福建种植的经验技术和各种资料,反复摸索试验,并走村入户与菇农交流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试验下来,她终于找出困扰双孢菇产量降低的症结。原来,要种好双孢菇既要有适当的温度,又要有合适的湿度。双孢菇在福建9月底才开始播种,到11月下旬最佳生长期时正好气温非常适宜,所以蘑菇长势十分喜人。而在桃江11月份温度已经较低,达不到最佳生长条件,所以产量自然也就上不来了。2011年,樊芳兰给种植大户支招,将播种期提早到9月初,因为11月初桃江气温正适宜生长。樊芳兰还坚持每周两次雷打不动的跑遍70多家菇农家中,指导施水、通风、消毒,确保湿度适宜。一年下来,每平方米平均产值达到甚至略超过福建的产值,全镇3万多平方米双孢菇收入300多万元。今年40岁的胡小林,在樊芳兰的指导下,于2011年建起了600多平方米的菇房,喜获丰收。今年他打算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像他这样的农户还有很多。初步统计,2012年仅石牛江镇就还将新增2万多平方米双孢菇种植面积。
“瞟学”成“精”的樊芳兰,还善于把脉市场,她获悉现在长沙每天有近4万斤双孢菇的销量需求,而桃江双孢菇种植基地每天产量也就几百斤,深知双孢菇种植大有可为。从而她又有了新的想法:她想组织成立一个菇农合作社,一方面建立自己的繁殖育种基地,一方面扩大种植规模,打造桃江双孢菇特色品牌来。她还准备将自己这几年来摸索钻研出来的成果整理出来,编写一本双孢菇种植技术手册,依托桃江县正如火如荼开展的乡镇干部“一人学一技”技术培训,让更多的干部群众掌握这门技术,促使一方乡亲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