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刘细满,50年服侍了6个残疾人,一生就耗在因小脑萎缩而瘫痪的丈夫和5个儿女身上。3月3日,唯一的儿子过世了,老人希望医疗机构能查出病因、造福后人——
“在雷锋50周年纪念日,乡下奶奶无偿捐献了儿子的遗体,真是了不起的壮举!”在益阳中心城区桃花仑小学六年级学生许龙最近的一篇习作里,他用稚嫩却深情的笔触描写了乡下邻居家的奶奶无偿捐献儿子遗体的义举。4月1日,笔者在资阳区茈湖口镇桃林村一大队见到了这位老人——72岁的刘细满。
阳光照在刘细满家的台阶上。在她家的堂屋里,因小脑萎缩已瘫痪的女儿许桂芳,瘦小的身体窝在仅有的一张竹椅子上,感受春天的温度。这间不过10多个平方的堂屋显得很空旷。刘细满放下厨房的活,和我们聊了起来。
3月3日,老人唯一的儿子许贺红,因小脑萎缩没有熬到39岁生日,撒手人寰。不到30岁就患病的许贺红瘫痪了10年,早已被妻子抛下,当时已经60多岁的刘细满肩负起了照顾儿子和孙女的责任。她为儿子送茶送饭、端屎端尿,还要供孙女许阳读书。直到去年,因为家里实在没钱了,看着腰椎盘突出、又有高血压的奶奶日夜操劳,成绩不错的许阳坚决要退学,南下广东打工,用15岁女孩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
许贺红不是第一个患病的家人。小脑萎缩又称脊髓小脑萎缩症,是一种家族显性遗传神经系统疾病,只要亲代其中一人为此疾病患者,其子女有50%的机率遗传并发病。不幸的是,刘细满的6个子女中有5人遗传了父亲的这一病症。这50年里,她服侍了丈夫和4个儿女,直到他们相继离世。现在,堂屋里坐着的许桂芳就是另一个患了病的女儿。“把亲生儿子的遗体捐出去,感情上特别难受。但我希望能帮助医院研究出治好这类病的办法,不让后人再遭我们这样的罪。”说起捐献遗体的初衷,刘细满眼中流露出一丝期盼。对这个家族而言,“希望”是一个比金子还珍贵的词语。近半个世纪照顾患病的家人,刘细满没有怨言,但看到现在又被病痛折磨得几乎不能动弹的许桂芳,她却忍不住抹眼泪,只想女儿的病有一丝治愈的希望。
3月4日,湘雅医学院的车开到这个小村,接走了许贺红的遗体。想着遗体将被放进医学院的解剖研究室,刘细满和许桂芳心里,交织着痛苦与宽慰。“今天请了亲家来帮忙整菜园,重活干不动了,种点菜还是可以的。”尽管生活不易,刘细满还是愿意为了女儿和自己的一点希望把生活过得好一点,就算她们早已因治病而家徒四壁,只能靠政府的补贴和邻里的帮扶勉强度日。
笔者还从市红十字会了解到,刘细满捐献儿子遗体的行为是继2010年益阳籍大学生蒋小波捐献遗体后,我市出现的第二例遗体捐献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