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13年,她勤奋努力,乐于奉献,关爱学生,用爱的甘泉浇灌着满园芬芳的桃李,用心诠释“传道、授业、解惑”的真谛,谱写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园丁之歌。她,就是桃江县修山镇中心学校教师符晓芬。
以身作则树威信
1998年,符晓芬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开学第一天,见走廊不太干净,她叫一个小个子男生打扫一下,那男生不满地说:“为什么不叫别人去,偏偏叫我呢?”旁边一女同学拉了拉他的手说:“符老师只会笑,不骂人,别怕!”她一怔,知道自己在学生眼中还只是个黄毛丫头,没有威信。没有说什么,符晓芬转身拿起扫帚自个儿把走廊打扫干净。再看那男生,红着脸低下了头。
从此,符晓芬把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准则,8年来,她从不迟到、早退,不轻易请假。早上总是最早来到教室门口迎接第一个学生,晚上总忘不了到住宿生寝室里看看,问他们热水够不够用,直到给他们盖好被子,熄灯才离开。
大爱绵延细无声
符晓芬常说:“趁自己还年轻,要尽可能作出成绩,以免将来留下遗憾。”为此,她一再推迟婚期。2001年上半年,正值84班毕业冲刺之际,正月十六结婚的她刚办完喜事就匆匆赶到了学校。符晓芬丈夫毕业后留在了新疆,两人天各一方。但她从来没有因此请过探亲假,从来没有在期初期末推迟或提早离校。
2006年,一名留守儿童长了个疖子,皮肤溃烂,她生怕因此影响其学习,给他上药,清洗衣物,主动负起医生和妈妈的责任。就这样,她把学生视同自己的孩子,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精心呵护,夏天,给他们点蚊香,冬天叮嘱他们盖好被子。周一至周五,她从没中途回家。她说:“班主任工作十分劳神,但由于与学生打成一片,也得到了快乐,在同学们一声声殷殷问候和依依眷恋中享受了骄傲。”
哪里需要到哪里
坚决服从学校的安排和工作的需要,是符晓芬老师的第一宗旨。2004年,107班的杨老师住院做手术,语文课没有人教。学校领导找到她,希望她把杨老师的工作担起来。当时她当班主任,教一个班的语文,两个班的历史,在同校老师中工作量是最重的,然而她不加思索,立马答应接手。
2006年,符晓芬当妈妈了。而此时,专职教历史的莫老师调到深圳去了,学校正缺历史老师,要她彻底改行教历史,同时教四个毕业班。符老师二话没说,接受了这项艰巨任务。
符晓芬在“勤”字上下功夫,在“巧”字上做文章,刻苦钻研教材,潜心研究教学大纲,精心收集历年中考各种典型题型,认真整理,找出规律精讲精练,引导学生复习。她还精心制作历史知识图标,编写顺口溜帮助巩固学生记忆。功夫不负有心人,洒下的汗水获得收获,她带的班级每学期都被评为优秀班级,中考成绩在全县也总是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