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媳妇用柔弱的肩膀为婆婆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作者:古丈县妇联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2-02-08 14:39:27

说起县民政局干部杨明英同志,人们无不为孝顺贤德而赞叹;提起断龙山乡细塔村梁水连老人(女,现年88岁),人们无不为其命运多舛而感叹;正是杨明英同志二十九年如一日的尽心孝顺,使得中年丧夫、老年丧二子一婿的梁水连老人能度过人生最为艰难的时光,从而安度晚年,目前老人耳不聋、眼不花,仅有点支气管炎。杨明英同志用平凡的事迹演译着“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诠释着“敬老爱老养老”的传承精髓。

仁爱之心,从自己身边做起

其实,杨明英自己也是很不幸的,1983年与丈夫彭继成结婚,婚后第5年,丈夫开始患严重的肝病,一直住院吃药不断,仅有的工资除了生活开支基本上花在丈夫治病上了。1999年5月10日丈夫去世,留下一儿一女,当年儿子15岁,正读初中;女儿11岁,正在读小学,也正是需要钱的时候,而杨明英当时没有工作,没有稳定收入,丈夫的去世不仅使家庭失去经济支柱,也带走了家庭的欢乐。往日儿女放学回家,见妈在家就会问“爸呢?”,见爸在家就会问“妈呢?”。丈夫去世后,儿女回家后,六目相对,默默无语。懂事的儿子正值生长发育阶段,饿得快,在校见同学吃苹果,心里的羡慕,知道妈妈钱少不能买,将想吃苹果的想法深埋心底,后来确实经不住苹果的诱惑,就哀求杨明英说:“妈,我好想吃苹果,我们家无钱买不起一斤,你给我买一个,行不?我在家吃一下,”此时的杨明英心如刀绞......

2000年时,组织考虑到杨明英家特殊困难,安排杨明英到县民政局下属机构自收自支单位上班,月工资350元,且不能按时到位。为供学生读书和补贴家用,杨明英不得不利用节假日、8小时之外起早贪黑,做点小生意,长期的辛劳,杨明英自身也落下了腰椎疾病。

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家境还未好转时,杨明英弟弟杨明海于2005年患白血病去世,留下一双儿子,一个读初二,一个读小学,弟媳不勘重负,选择了外出打工。杨明英没有责怪,义无反顾收下弟弟一双儿子,供他们吃穿,供他们上学。使原本并不宽裕的日子,更显艰难。

感恩之心,从婆婆危难之时做起

当初杨明英与彭继成确立恋爱关系时,彭继成家徒四壁,由于彭继成父亲在其四岁时早逝,彭继成在家中排行老幺,是母亲梁水莲含心茹苦将两儿一女拉扯大,并将彭继成培养成小学教师。杨明英看中的是彭继承的人品,对其家境并不在意。当时彭继成的彩礼仅为100元钱和从哥嫂处借来的几幅床单。当梁水莲老人的两儿一婿相继过世后,杨明英于1999年末毅然将苦命的婆婆接到县城家中,为其养老送终。由于婆婆是农村妇女,没有读书,不识字,认不到钱,更用不来煤和液化汽,打不开高压锅,基本上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虽然在城里住了多年,但婆婆从不敢单独上街,每次都需要杨明英培护,不然她认不得路而走失。因为老人经受打击太多,性格有些孤僻古怪,偶儿还会对杨明英发脾气,每每这时杨明英总是耐心劝导,好言安慰。几十年的相儒以沫使婆息关系甚似母女亲情。“儿不嫌母丑,女不嫌家贫”虽然婆婆不仅不会带来任何财产,而且带来是负担和麻烦,但她是丈夫的妈妈,虽然丈夫不在了,虽然婆婆还有亲生女和大儿媳在世,但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其养老送终,杨明英常常这样想。正是杨明英的坚强、善良使梁水连老人安然度过人人生的第88个春秋。

孝顺之心,从生活细节之处做起

杨明英的负担不可谓不重,儿子虽在县水厂上班,但月工资才700元,虽已成家,并有了小孩子,但儿媳无工作。女儿虽在乡下代课收入不过每月600元,全家人月收入不过3100元,但要负担8个人的生活,且有一个初中生,一个小学生。月生活费人均不到400元,且分三处开火(自己家、儿子家、女儿在乡下)。但“再穷不能穷老人的吃穿,再苦不能若了老人”,杨明英这样想。每分钱都必须充分发挥效益,每分钱都必须精打细算。为了确保婆婆能吃上新鲜可口的蔬菜,杨明英利用单位所在地的空坪隙地种上蔬菜,这样即节省开支,又确保了蔬菜的质量。每逢县城赶集,杨明英总是选择农村老百姓自产上市的大米购买。一日三餐,总是根据老人的喜好进行荤素搭配。在穿着上,因为婆婆来自农村,有时不太讲究,杨明英总是督促她适时换洗,并根据季节更添置新衣。定期为婆婆洗澡擦背,确保个人卫生。

孝敬老人“常回家看看”并不难,难的是将老人接到身边多少年加一日的孝敬长辈,多少年来,她就是这样承传着这个优秀民族的传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处入手孝敬婆婆,尽一切努力让老人生活愉快,并使老人在晚年充满着更多的期望和憧憬。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