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无悔——记攸县新市镇文和村王菊英同志先进事迹
作者:攸县妇联      发布时间:2011-12-15 14:06:42

车子缓缓行使在乡间小路上,一阵阵鸟儿的欢呼声时不时从林间传来,虽已立秋,如火的娇阳似乎并没有收敛它强大威力的意思,人们的出行也成了无奈之举。

到了,到了,终于找到王菊英的家了,一栋两层未经装修的红砖房贮立在路边,九十年代的建筑风格与周围矗立的新式房屋格格不入。

“菊英去田里洒农药了,她丈夫谭建业在家”,隔壁热情的大婶边向大家介绍边将王菊英家那原本紧关着的大门打开。

“怎么这么热还出去洒药啊?”。

“哎,有什么办法,家里就她一个劳力,却种着四五个人的田”。

是啊,每个人生命中总有许多无奈,也有许多活法。王菊英——一个46岁的农村妇女,也有她的许多无奈,但她却用她的无奈演绎着人间最动人的活法。

走进她家里,一种空旷感油然而生,偌大的一间大厅里,连张小方桌都找不到,更别提其他的家俱。“这是他们夫妻俩的卧室”,在大婶的带领下,我们见到了王菊英的丈夫,那个她不离不弃整整照顾了十一年的丈夫,房间比较小,两张床并排摆在内墙两侧,床上整理的整整齐齐,床下鞋子也是一条线摆开,看着有客人进房间,躺在床上的谭建业用他那唯一能动的头,面带微笑的向大家打招呼。

从1998年10月份到现在,50岁的谭建业已在这张床上躺了11年。1998年以前,谭建业是村里少有的开农用车好手,妻子王菊英更是因德才兼备,1988年经过全村村民投票选举为村妇女主任,由于王菊英为人和善,对工作负责,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同,此后连续10年均被村民们推选为村历届妇女主任,他们1982年结婚后育有2个女儿,夫妻二人赡养着年迈的母亲,夫妻间琴瑟和谐,一家人其乐融融,是村里少有的幸福五口之家,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98年10月18日那天傍晚,谭建业在亲戚家帮工回家途中,一辆卡车撞上了他所乘坐的小型农用车,经过县人民医院和省附二医院医生的抢救,谭建业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却是高截位瘫痪(自颈椎以下部分全部瘫痪),对方车主在赔偿1.4万元的医药费后,便再难赔付这高昂的医药费了,家里的积蓄也很快被用光,并背负了7万多元债务,而当时15岁的大女儿谭小静和13岁的小女儿谭颖都在读初中,为了减轻家里经济负担,在征得医生的同意后,谭建业回到了家中,由于颈部以下神经中断、肌肉萎缩,他从此失去生理功能,成了一樽需要专人护理、经常用药水养着的活“菩萨”。

“天无三月晴,人无一生平”。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幸福的家庭如果遭遇到横祸,那也会顷刻间就陷进深渊,时年36岁的王菊英的命运也伴随着这场车祸发生了逆转,为了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她不得不辞掉了妇女主任的职位,在家里安心照料一家老小。

为丈夫翻身、擦洗、洗漱、喂饭、喝水,收拾家务,照顾婆婆和两个孩子,外出劳作丈夫瘫痪后,这些是王菊英每天都要重复的动作,十一年如一日,默默劳作,含辛茹苦,每当有邻居问她值吗?她都微笑着回答:“难是难,但夫妻间不就是这样的吗,谁家没有个大病小灾的,贫贱夫妻百日恩,有难了自然要相互扶持,没有什么值不值的!”这是王菊英对大家的承诺,更是对丈夫的承诺,她也确实做到了。

十一年来,谭建业只能24小时与床为伴,看着丈夫一天天消瘦,王菊英十分伤感,由于丈夫只能吃一些软食物,她每天都要将米粥煮烂,配些蔬菜拦着喂给丈夫吃,为了让丈夫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她变换着饭菜的花样,做各种不同样式的流食,让丈夫多吃些,吃得营养些,但是因为丈夫不能自己动手,所以每次喂饭都会耽误不少时间,每到赶上农忙时节,往往是给丈夫喂完饭后,她就已经顾不上自己就得去田间。

十一年来,为了让丈夫不与外界隔绝,她每天晚上回家后,都会边做家务边给丈夫讲白天所遇到的事,讲村里面街坊邻居的事情,并且怕丈夫在家里寂寞,她还用自己平时的积蓄买了台电视摆在房间里面。丈夫由于不能动弹,每次咳痰都靠她给他做人工呼吸(如果遇到丈夫感冒,一个晚上就要醒来4—5次帮丈夫咳痰)。丈夫大小便失禁,排尿靠她接,两三天一次的臭气熏天的宿便靠她用手或小树枝来挖,因为对大小便这样的生理活动没有知觉,有时她一天要为丈夫换几次床单,因为怕丈夫大小便失禁后弄脏了床单,睡着不舒服,刚开始时,她每隔二三个小时就要检查一遍,后来在摸准了丈夫大小便时间后,即使是在田间劳作,她也会赶回来,将丈夫背进厕所。为了不让丈夫长期躺在床上,农闲时,她就将丈夫背到屋外,冬天晒下太阳,夏天乘下凉。

十一年来,虽然谭建业长期卧病在床,但他从未得过一次褥疮,“我每天都给他擦一遍身体,每两天都要把他睡的床单换下来洗一下,宁可自己累点,也不能让他受罪”。

十一年来,为了能随时掌握丈夫的生理动态,随时随地为丈夫服务,她每晚都睡在丈夫身边,和他同床共枕。

有人说:“夫妻好比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王菊英用她的行动挑战了这句话。

十一年来,王菊英没有半句怨言,无微不至的照顾丈夫的同时,也精心培育着他们的子女。

自从丈夫瘫痪后,家里的经济状况大不如从前,2个女儿每年的学杂费让她捉襟见肘,为了能让两个孩子多学点知识,做有用的人,她一个人种了全家5口人的田地,而且在孩子读书期间还豢养了几头猪,以此来增加收入,然而即便如此,每年开学时,两个孩子的学费仍不能按时交齐,每到开学,她都要到亲戚,邻居家里借钱,家庭的变故,生活的重担,让她承受了很多,也让她2个女儿过早的成熟,小女儿谭颖在读完初中后,以读不下去为由过早地离开了校园。2002年,因不忍心看着母亲再为自己读大学所需的那一大笔学费而操劳,正在读高三的大女儿谭小静,在上补习班期间回到家里,向王菊英提出缀学的要求,王菊英听到大女儿的要求,她明白大女儿的不想读的真正原因,为了让女儿完成学业,走出小山村,她第一次对女儿发了脾气,“你一定要读书,只要你有能力读,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你读”,那一晚,母女二人相对而坐,虽无语,却都是泪流满面。第二天,王菊英一早起来就将女儿送回了学校,一年后,大女儿果真不负重望,考入了湖南财经学院,圆了她自己的大学梦,同时,也圆了王菊英的梦。如今,大女儿谭小静已经大学毕业,就等着找工作拿工资。王菊英也算是相夫教子卓有成效。

除了在家里照料年迈的婆婆,照顾丈夫,教育女儿外,农闲时,王菊英还时常帮左邻右舍洗洗刷刷,她说,丈夫生病后,街坊邻居没少帮忙的,自己能帮他们一点的就要尽量帮。

每当问起街坊邻居对王菊英的看法时,大家无不伸出大拇指,“她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妻子”。

每当问起谭建业对妻子的感受时,50岁的汉子都是两眼红红的说:“我一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娶了她,没有她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每当问起她的两个女儿对母亲评价时,两个女孩子会不约而同的说:“我为有这样的母亲而自豪”。

或许很多人都为她不值,或许换了别人,早已是抛夫弃子,但是她没有,十一年前她没有,十一年后她更不会,现在,虽然已经不需要为两个女儿的学费发愁了,可是家里的旧债加新债仍然压得王菊英喘不过气来,为了尽早还清债务,即使是娇阳似火,她仍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那块将会伴她一辈的4亩田地里拼搏。

这就是她,一个吃苦耐劳的媳妇;一个真爱无悔的妻子;一个无私奉献的母亲;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农村妇女。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