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绿草如茵。在岳塘区双马镇向阳农场,一处看似大户人家的庭院,却是流浪者温暖的家——湘潭市救助站。优美舒适的救助环境、温馨周到的救助服务,让流浪者们生活得有滋有味。最近,救助站在未成年人区新设了心理咨询室,聘请了心理矫正、健康护理等方面专家,可以做心理评估、音乐治疗,还可以充当发泄室。至此,心理咨询室与学习室、电脑室、阅览室、运动室、技能培训室融为一体,可以多方面多角度为受助对象服务。
今年55岁的杨建平来救助站工作快20个年头。说起老救助站,杨建平直摇头。他说,以前的救助站建于解放初期,位于老县城板石巷深处的“唐氏义门”内,交通闭塞、庭院狭窄,不仅占地面积小,还被定性为危房。两层楼的房子里,设施简陋,没有食堂,没有液化气,一张通铺要睡上10人。
“2010年,市救助站搬进了新家,可同时接待300名流浪人员,人人有单独的床位。”提起现在的居住环境,杨建平很高兴。他说,现在的救助站分为求助人员区、未成年人区和流浪乞讨人员区,男女流浪人员实行分开管理。站内设立了食堂,分为儿保餐厅、成人救助餐厅和工作人员餐厅,烧的都是液化气,救助伙食标准从以前的每天5元/人提高到现在的20元/人。
“生活环境提高了,工作也变得更加繁忙。”杨建平说,自新站搬迁以后,站内实行了系列管理制度,要求工作人员对受助者实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情服务,让受助人员真正体会到家的温暖。这让不少流浪儿童宁愿长期住在救助站,也不愿回家乡。
今年3月,昭潭派出所送来一名11周岁的智障女孩。由于患有小儿麻痹症,女孩无法独立行走,生活不能自理。几个月来,工作人员教她吃饭、洗澡、穿衣、上洗手间,还帮助她进行简单的康复运动及肌力恢复训练。直到有一天,女孩扶着墙壁走出了3米多远后,工作人员喜出望外,并增加了康复训练的时间。如今,小女孩每天能在院内散步,生活也能基本自理,这让工作人员很欣慰。
今年4月,7岁的许许来到市救助站。刚开始她很少说话,对亲人也不愿多提。几天后,工作人员只了解到许许是韶山人,她的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离家出走不知去向。为了让许许尽快走出被遗弃的阴影,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每天帮她刷牙洗脸、更换衣服,还帮她打扫宿卫生、叠好被褥,并按照未成年人的标准调配营养餐。经过近半年的努力,许许逐渐开朗起来,能够和站里的小朋友一起玩。 市救助站站长赵明介绍,今年6月,市救助站新设了电脑室、阅览室、运动室和技能培训室。电脑室配备了6台电脑,阅览室里有社会捐赠的500册图书,虽然数量不多,但很受小朋友喜爱。此外,技能培训室也充分发挥作用,让不少特殊儿童逐渐康复。(湘潭市妇儿工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