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花园镇巷子村刘菊莲胡休生夫妇一家70年如一日照顾残疾邻居的感人事迹题记:做一次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执着地做好一件事。花园镇巷子村,一个极其普通的小山村。沿着蜿蜒曲折的村道行走,在路的尽头孤零零地坐落着一栋上世纪50年代的木制房子,那就是文章主人公胡休生刘菊莲夫妇的家。他们家建在山坡上,周围只有一户邻居,一条泥泞狭窄的小路连接着他们与外界的联系。胡休生刘菊莲夫妇就像山野中的岩石,地道、朴实、坚毅、无私,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着一篇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我们不能眼看着他没人管啊!”刘菊莲夫胡休生妇照顾残疾邻居的事,还得从刘菊莲一家与残疾邻居的关系说起。这位残疾邻居名叫胡纯录,出生于1939年,先天性残疾,双腿不能直立,只能依靠双手艰难地跪在地上爬行,生活不能自理。解放前,胡纯录的父亲与胡休生的爷爷都是佃农,他们租种同一户地主家的田地,为了耕作方便他们就把家搬到了水田边的山坡上,于是就结成了邻居。胡纯录刚刚出世,一系列变故和不幸就降临到这户贫苦农家了,由于胡纯录天生残疾加之家境贫寒,没过几个月,其母亲就改嫁他乡了无音讯,在他两岁那年,其父亲也远走他乡做了上门女婿,这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就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了。胡休生的爷爷奶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毫不犹豫地抱起这个幼小的婴儿,当做自己的小孩一样抚养。有些村民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抚养这个残疾婴儿,他们就说:“这个可怜娃天生残疾,如今没有了‘父母’又没有其他亲人,我们作为邻居就是他的亲人,我们不能眼看着他没有人管啊!”从此他们家多了欢笑和温暖,更增加了许多家务和负担。天有不测风云,解放前的一天晚上,胡休生的爷爷为了守护公家山林在于盗伐者的搏斗中不幸去世,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到了其奶奶的肩上,很多人怀疑胡休生的奶奶能否坚持下去,她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一定要把两个儿子带大成人。终于等到了新中国建立,胡休生家分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地,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由于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胡休生的父亲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照顾胡纯录,到了1954年2月,不幸再一次降临到这个家庭,胡休生的父亲作为村民兵队长带领村民上山砍柴,不幸被大树压倒牺牲,而这一天正是胡休生出生之日,不久,胡休生的母亲也离家出走改嫁他乡了。“既然挑起了生活重担,就一定要继续挑下去。”家境稍稍改善就遭此变故,对于常人来说都是很难接受并坚持下去的。胡休生的奶奶面对刚刚出生的孙子和年幼残疾的胡纯录,硬是咬牙坚持抚养,直到1977年去世。老人临死前把孙子叫到身边,留下了唯一的遗嘱,那就是要胡休生好好照顾残疾的胡纯录,当亲人一样照顾,养老送终。30多年来,谁也说不清她为这个家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花了多少钱,受了多少累。坚强的老人始终无怨无悔:“既然挑起了这个担子,就不能半途而废!”到了胡休生长大成人,就把照顾胡纯录的担子接了过来,胡休生的妻子刘菊莲并没有因为多了这么一个邻居亲人而嫌弃,而是共同承担了照顾的责任。刘菊莲家先后生育了三个小孩,家境本来就不宽裕,生活遇到了很多困难,这时候胡纯录提出要自己做饭。原来他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是个五保户,吃穿基本上有了保障,虽然行动不方便还是基本能够自己照料的。尽管他们没有在一起生活,但是还是处处生活在一起。村民们说,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这样一个残疾邻居,能够做到这三件事情就很不简单了:一天一担水、一捆柴火、一碗菜。胡休生家住的地方是个山坡,离最近的水井来回有4里多路,就这样刘菊莲胡休生夫妇每天至少给胡纯录挑一担水,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他们夫妇俩每天还要上山去捡一捆柴给他做饭;胡纯录吃的粮食虽然有了政府的救济,但是吃菜却是最现实的困难,刘菊莲胡休生夫妇要么是自己炒菜时分出一部分给他,或者就是把自己种的菜拿回来提供给他。胡纯录行动不方便,换洗衣服、洗澡、看病等等处处需要人照料。胡休生热天就帮他洗澡换衣服,刘菊莲就帮他洗衣服被褥。老人年纪大了经常有个头痛感冒的,胡休生一家都是自己垫钱到镇上买药回来,连住院都为他掏钱。2008年6月的一个深夜,胡纯录突然发高烧、肚子痛得大喊大叫,胡休生马上叫醒刘菊莲,背上胡纯录就往镇卫生院赶,胡休生夫妇就住在医院照顾他,胡纯录老人大小便不方便,夫妇两人端屎端尿,尽心侍候。同室的人都以为胡休生是照顾自己父亲,胡纯录最后把实情告诉了大家,大家都说:世上还有这么好的人啊!胡纯录激动地说:“这辈子我无法报答他们了,下辈子托生牛马给他们干活。”“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很平淡平常的事情”这是刘菊莲胡休生夫妇常说的一句话。日常生活中,胡休生夫妇很注意生活细节,从感情上照顾胡纯录。2009年政府为胡纯录修建了两间砖瓦结构的安居房,但是电路需要自己安装,胡休生看到这一情况后,立即找来电线安装好了电灯,还把电灯的开关装在了老人床头,方便老人开关灯。2008年得夏天,胡休生家的后山突然引发山林大火,正在田里耕作的胡休生夫妇立即赶回家里,胡休生不是立马进屋搬家具,而是冲进胡纯录的屋里,把行动不便的他背起跑出屋来,最来胡休生的木质屋子烧了一个角落,胡纯录老人由于得到及时转移安然无恙。在这种淳朴家风的熏陶下,刘菊莲夫妇三个小孩也力所能及地帮助照父母顾护胡纯录老人。三个小孩从小就帮助胡纯录挑水、捡柴火,陪老人聊天。现在两个女儿已远嫁省外,每年春节回来都要带些礼品、衣物给老人,拿些零花钱给老人用;其儿子也在广东打工,每次打电话回来都要问问老人的现况,和老人通通话。胡纯录老人还说,这三个小孩从小就没有把自己当外人,从小就是叫我爷爷,三个孩子都是懂事的好孩子。村民们都对胡休生夫妇的感人事迹打心里佩服,胡休生只是淡淡地说:“我们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作为邻居不照顾谁照顾啊,要不然良心会过不去的。虽然我自己也是一个残疾人(右眼失明),经常头痛发作,但是我们家还是会尽最大努力照顾老人的,为老人养老送终的,即使我没有能力了,我的儿子也会接着做的。”这就是刘菊莲胡休生夫妇一家,一户善良、朴实、平凡的农家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