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8岁的妙龄少女向永红来到岩垅乡邮政所,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她从最平凡的岗位做起,一步一步成为岩垅邮政所的负责人。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慨,打破了邮政工作的被动局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在别的所业务低迷的时候,她却带领岩垅所开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她的所各项业务和收入均居全市各支局所之首。因此,熟悉她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女"能人”
农资女货郎 大闹岩垅乡 邮政农资配送是一项有前景,有市场的全新业务。为打开这项全新业务的市场,向永红做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她了解到岩垅乡的主要农产品是水稻、柑橘、玉米、蔬菜,于是,她就在主产地的密集处建立了这四个品种的邮政农资示范基地。向永红一头扎进农业知识的海洋,了解各种病虫害的防治和配方施肥,经过一个夏天的勤奋学习,她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农业技术员。示范基地在她的正确引导下,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其它农户见状,纷纷在她那里咨询,购买农药化肥。一个全新的市场在她的努力下,终于打开了。向永红并不因此满足,为了方便农户,她开动脑筋,采取更灵活的经营方式,直接把农资送进田间地头。她和乡邮递员一起挑着稻种和农药样品走遍全乡13个村,一边散发资料,一边宣传解释,一边推介样品。一个多月的时间,她走遍了全乡的角角落落,村民亲切地称她为“农资女货郎”。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在岩垅农资市场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仅半年时间,共配送稻谷、玉米种子1400多公斤,销售化肥45吨,农药13000多元,总金额达8万多元,创下了邮政农资配送的神话。
牵着钱鼻子 邮储创风尚 向永红2005年开始担任主任,那时所里邮政储蓄不足450万元,日常开支举步维艰。为了打破邮政储蓄的瓶颈,她跑遍了13个村172个组,走访柑橘园主,登记他们的姓名,产量和电话号码,建立台帐,录入数据库。每年9-12月是客商进货的黄金时间,客商一进入岩垅,她就请他们开一活期帐户,把钱汇入邮储帐户,进货时再取钱。这样客商不用把钱带在身上,既方便又安全。客商取钱时,向所长就会打听他们准备到哪个村哪个果园去进货,继而坐上客商的货车跟到果园,在果园里给果农办理存款手续,把服务直接送到果园,既方便了客商,又方便了老百姓。到了香瓜、西瓜成熟的季节,她采取同样的方式,牵着钱鼻子打转,一个个农产品,成了邮政所的金元宝,源源不断地滚入了邮政所的金库。仅半年时间,岩垅邮储从450万元上升到2206万元,增长了500%.在别的所储蓄一直下滑的状况下,向永红创新工作方法,创造了储蓄事业的新风尚。
报刊新发行 农户订报忙 报刊发行是邮政业务的一大重点和难点。为了做好发行工作,向永红经常下村发展农民订户。她下决心要让农民改变观念,要用报刊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要用最及时的信息引导农户规避风险。每到报刊征订时,向所长就背上邮袋,拿着样报,带着邮戳、收据走村串户。星火村农户钦永发办了一个果园,但是缺少经验和技术,果树长虫,产量不高。向永红来到他家里,向他推荐《湖南科技报》、《南方果树》、《中国柑橘》等报刊,在她的推荐下,钦永发三种报刊全订了。通过看报读杂志,钦永发学了不少新技术,种了不少新品种。现在,钦永发的果园丰产了,家庭经济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成了全乡有名的科技示范户。他逢人就夸:“向所长是我脱贫致富的引路人。”向永红征订报刊的绝招谅是“对症下药”,哪家种西瓜,哪家种柑橘,哪家种蔬菜,哪家搞养殖,她都一清二楚,有的放矢。征订期间,她上山下村,日晒雨淋,掉一身肉,黑一层皮。付出总有回报,岩垅所每年报刊发行不低于4万元,而且80%都是私费订阅,在洪江市农村邮政所遥遥领先。 向永红的事迹多次在各种报刊,电台,杂志报道过,面对成绩和荣誉,她谦逊地说:“我只是尽了一个农村女人的勤奋和不怕吃苦的本份,做出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其实,每个人,特别是女人,只要肯下功夫,不怕吃苦,一定能够做一个自强自立自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