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鼎城区石公桥镇林场二组,人们经常在茶余饭后谈论一个30年来默默照顾婆婆和丈夫的苦命女人——她就是身材弱小,但精明能干的杨月娥女士。她今年55岁,个头不高,饥黄的脸上有着一双有神的眼睛,她从小跟着继母长大,饱受过同伴的欺凌,继母的虐待,人人都说黄连苦,她比黄连苦得多,一提起杨月娥这个名字,整个林场及周边乡邻人人皆知,无人不晓,她的事迹在当地已传为佳话,是孝敬父母的楷模,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话还得从35年前说起,1976年10月,20岁的杨月娥经亲戚介绍,嫁到了鲁家湾和丈夫鲁光新结为夫妻,三间茅房,二只母鸡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当时还是生产队,大集体,夫妻俩互敬互爱,小日子过得还蛮不错,四年中先后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红波,次子双林,全家人都生活在喜悦的气氛中,她也暗自庆幸自己嫁了个好婆家,并立誓做一个贤妻良母。虽然6口之家的负担使她感到力不从心,但她还是认为蛮幸福。可好景不长,1980年公公身患绝症,医治无效,使本来不富裕的家庭一贫如洗。1981年5月,年仅54岁的婆婆陈多英不幸患病,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这一病可急坏了杨月娥女士,她不辞辛苦,和丈夫一道抬着婆婆到处寻医问药,中医、西医、民间偏方不知用了多少,但婆婆的病情仍无好转,没办法,只有好好伺侯婆婆,尽儿媳孝道了。每天除了问寒问暖,伺侯婆婆洗脸、洗澡、洗衣、喂饭、端茶倒水、调理汤药外,还要起早摸黑开荒垦地,搞好农业生产。由于家境贫寒,经常四处借钱、借米来维持这个家,沉重的家务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婆婆明天会好些,孩子快长大了。”用这个信念来为自己树立信心,不让自己倒下,就这样一年一年艰难地过着,老天总爱捉弄苦命人,“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就在2005年9月和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在挑肥料时意外摔了一跤,又卧床不起了,经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鉴定为脑中风、偏瘫,康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次从来不哭的她哭了,哭得非常凄惨,家里失去了主要劳动力,谁来帮她维持这个家呢?家中有两个卧床不起的病人要照顾,还有七八亩责任田要耕作,再加上繁琐的家务,就是再硬的汉子也难以支撑,何况是一个弱小的女人呢?她虽然哭了,但没有倒下,更没有放弃,咬着牙坚持着,除了料理家务,还要伺侯两上瘫痪的病人,尤其是夏天,天气炎热,气味难闻,刚伺候完婆婆,丈夫又尿湿了裤子,照顾完丈夫,婆婆那边又有事了,她却从来没有跟病人说过一句牢骚话,家中这么困难,她从来没有跟领导说过困难之类的话,她知道村里困难,更不愿给政府添麻烦,村里知道她的情况后,村委会研究为她申请低保,她说不麻烦领导,把指标让给最困难的人。2009年12月,82 岁的婆婆终于仙逝了,她怀着沉痛的心情,披麻戴孝,把婆婆送上了祖山,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了屎尿失禁的婆婆整整28年,可说是尽孝了。古话说:“久病庆前无孝子”,但杨月娥女士的事迹推翻了这一说法,肩上的担子卸了一半,剩下来的就是照顾瘫痪了4年的丈夫了。丈夫的病情一年比一年糟,小便失禁,大便阻塞,经常胀痛难忍,每隔两天她要为丈夫排一次便,用手指从肛门中把大便一点一点地掏出来,边掏边安慰丈夫:“你我夫妻一场,我会尽我最大的能力,让你过得舒服些,直到终老。”
杨月娥女士孝敬婆婆、伺侯丈夫的事迹感化了周边很多人,使原来一些不够孝顺的子女懂得了孝顺,让一些不十分幸福的老人得到了幸福,无数出于内心的称赞,她都淡淡一笑而过:“没什么,这都是一个做子女的、当妻子的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