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翠今年六十二岁,她的丈夫李用辉六十四岁,他们结婚三十七年,经历有些坎坷。常言道“幸福的家庭一样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三十七年来她的家庭曾经历了三口之家年轻夫妇如胶似漆,相敬如宾世人羡慕的快乐幸福;也承受过丈夫病瘫家庭擎天柱倾倒的灭顶之灾的艰难不幸;如今二十五个春夏秋冬过去,阴霾散去,雨过天晴。她的家庭祖孙三代同堂,子孝、媳贤、孙乖、老乐一家五口和睦幸福,知足常乐。三十七年前李用辉、王一翠相亲相爱,也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享受着幸福、温馨的家庭生活。丈夫是中学教导主任,工作室骨干,能文能武,在家里对妻子体贴入微。两人虽不在一地,却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此物最相思,愿君多采撷”就是他们分居两地借赠的相思诗。丈夫生日妻子自蒸“莲心”蛋糕。年轻时妻子身体较弱,例假不准确,可丈夫却能提前知道。当妻子心情不好时丈夫提示“不要烦躁”,届时不声不响地把两个热腾腾的荷包蛋端到妻子面前。转眼七八年,他们活泼可爱的儿子六岁上学了,一年级就是班里的小头头班长,夫妻俩又调到县城水口工作,结束了两地分居的日子。工作称心,一家三口憧憬着家庭的美好未来,沉浸在快乐幸福的喜悦之中。可是好景不长,一九八六年二月王一翠的丈夫积劳成疾,他倒下了,他偏瘫了,至今已整整二十五年。三十七岁的王一翠拖着病残了生活不能自理,失去了工作能力的丈夫,带着十岁半的儿子,赡养着零陵乡下的八旬婆婆,她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毅力和中华女性特有的贤惠美德,用爱坚持下来,撑起了一个将要倾倒的家。她坚信“只要自己精神不倒,任何困难也奈何不了。”当年她拖着残夫辗转在外地治病,自己一米六二的个头,瘦得只有八十多斤,三十七岁头发就熬白了一大片。丈夫在保定治疗期间,两人相隔数千里,王一翠坚持每天给丈夫写一封信,鼓励他树立信心,战胜病魔,并连夜赶织了一件厚重的毛衣寄去,以寄心中牵挂思恋之情。为治好丈夫的病,她四方打听,八方求医问药,自己请过不下二十个民医、草医等各路医师。可是奇迹不但没有发生,还并发了各种病症,癫痫、脉管炎、夏天不明原因的高烧、大小便失禁,真是屋漏又逢连夜雨。又一次,她的残夫三更半夜发病,口吐白沫,两眼翻白,手脚僵直,王一翠顾不得害怕,急忙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抢救。几次不明原因的高烧,大小便失禁,臭的、脏的让人无法忍受,同病房的一个农村陪护老太太,都被熏得受不了,要求换床位,说:“亏你了,还得同床陪护。”可是王一翠还得忍受,没有言语,仍旧洗呀、换呀、喂饭呀,忙碌在残夫病床前。真是祸不单行,这边丈夫的病情还没有好转,那边八旬婆婆因着急心脏病去世了,她安顿好丈夫和儿子,独自一个人到零陵乡下去料理婆婆的丧葬。为了帮助丈夫的康复,她从书本上学按摩,教丈夫康复操。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都教他重头学起,发现丈夫有一点进步就像小孩一样的表扬鼓励,满足丈夫的各种需求和愿望。二000年,王一翠几经周折带着残夫回到零陵乡下看望了九十高龄重病在床的父亲,老父亲看见病残了的儿子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的拉着儿媳的手不住地点头致谢。相亲们围拢来都说“没有一翠,用辉的骨头早就打鼓了。”王一翠就是这样无怨无悔,不离不弃痴情如初地伴着残夫。终于苍天不负真情人,在王一翠爱心真情护理下,李用辉生存了下来,生活可部分自理。为了使自己精神振作起来,王一翠不让自己停歇,单位工作从不要照顾,下乡、值夜班从不落后,自己还坚持统计大专函授自学,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此,她的电影统计工作,连年在全市前三名,多次受到县政府“先进生产者”的嘉奖。她负责单位的工会女工工作,也干得有声有色,“三八”节组织拔河,家庭座谈等活动,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一九九三年“五一”节全县职工文娱晚会她组织的《瑶家歌颂毛主席》歌伴舞活动获得二等奖。一九八九年七月一日她与其工作同志代表宣传战线参加全县《党的知识竞赛》获得第二名。对于自己的独生子(王一翠夫妇早在一九七八年全县第一批十五对夫妇之一就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的教育和培养更是倾注了伟大的母爱,为培养和锻炼儿子的独立性,初一就让儿子在校寄宿去适应集体生活,同样经历了艰辛家庭磨难的儿子也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自立自强向上、积极锻炼身体、刻苦学习,1994年考上省公安专科学校。王一翠对家庭的付出,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得到了社会上的一致好评。一九九五年八月,原县妇联主任亲自采访,她并撰稿《巾帼女强人》在《江华周报》上进行了事迹报道。二00七年九月,永州都市频道《真情九三0》栏目对她进行了采访,作了《人间真爱夫妻情》的专题报道。曾经她用爱的付出撑起了一个艰难的家,今天回报她的是一个敬老爱幼,三代同堂,和睦温馨的家。儿子在党的培养下已成长为一名优秀警察。多次受县委、县政府“先进个人”嘉奖,荣立“三等功”,获“全市破案能手”、“全省破命案能手”等光荣称号。当年她儿子大学毕业是有机会留下省城工作的,可他选择了回县里来,目的是想为家庭尽一点力,为父母尽一点孝。可是为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尽责尽职,公安工作不能给他这一照顾。二00一年,她的儿子结婚了,给她的家庭带来了喜气,儿媳知书达理,在人民医院工作,是一个医技娴熟的医务骨干,“非典”期间,儿子儿媳都工作关卡在第一线。二00五年,孙女呱呱降临又给她的家庭带来了福气,从此王一翠的家又有了歌声笑语的欢乐。孙女今年已上小学一年级,活泼可爱还很知上进,小小年纪就是班干部,第一学期讲故事大赛就获得第一名。王一翠又在精心的培养着她的小孙女。都说在家庭关系里数婆媳关系最难处理,可王一翠的家庭没有这种感觉。当年儿子在乡镇派出所工作时,她们婆媳一起逛街一起散步,熟悉的人说她们像母女,不太熟悉的说她们就是母女。媳妇说冬天血亏手凉,婆婆就蒸甜酒阿胶以补;没有好菜,婆婆吃现菜,另煮鸡蛋给儿媳吃。婆婆腰痛,儿媳帮婆婆做热敷,买护腰带,从外地买药治疗,陪同做理疗;婆婆爱跳舞,她就帮婆婆打扮得年轻些,帮婆婆买时兴衣服。按王一翠家庭的现状,儿子、儿媳穿点名牌衣服也是可以的,可是他们没有这种要求,虽然时兴却不求名牌。年轻人把精神集中在事业上,求上进,儿子函授获本科文凭,儿媳函授获大专文凭,二00一年晋升中级职称。如今的王一翠还是没有停歇,她的生活忙碌、充实、丰富多彩。退休后积极参加街道、社区的各种老年活动和一些社会工作。组织老年健身队、扭秧歌、打腰鼓军鼓、参加门球队、县城环城跑比赛,与老年艺术团的朋友们自编自导乡镇、村的演出,宣传党的政策,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还到白芒营、水口、河路口、涛圩等乡镇与那里的中老年朋友一起教学秧歌、打腰鼓、打军鼓,活跃在中老年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延缓衰老,增强体质。这些年来又担任社区居民代表和居民小组长工作,发放有关宣传资料,采集人口信息,人口普查工作,计划生育工作,走户穿巷,花了不少时间做了不少社区工作,为社会、为群众发挥着自己的余热。在家庭里是贤妻良母,在社会上不愧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