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毒品屡禁不止,吸毒人员数量节节攀升,使得禁毒工作成为一项高难度、高强度的“老大难”工作,尤其是对于直面吸毒人员的基层工作人员,禁毒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具备更加完备的修养素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在禁毒一线,有这样一位同志, 20年如一日,先后与17名吸毒人员以亲友相待,让逝者安息,让患者重获新生,她的事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都体现在日常社区禁毒工作一点一滴和对吸毒者的慈母般情怀之中。她就是娄星区长青办事处关家社区副主任龙秀华同志。
正气高昂 社区禁毒的宣传者
自1991年以来,龙秀华同志一直从事社区居委会工作,基层基础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多次受到上级表彰,特别是社区戒毒工作。
关家社区登记在册吸毒人员17人,有的家庭因为孩子吸毒,家人都不敢认他;也有的因吸毒不小心感染了艾滋病,从此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破罐破摔,为非作歹;还有的家庭破碎、妻离子散……社区这些吸毒人员的情况,龙秀华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积极组织社区里的几位退休大姐一同组成“妈妈禁毒联盟”,充分运用社区电子显示屏、宣传窗、板报、横幅标语、宣传单等在社区进行覆盖式宣传,利用节假日、“6.26国际禁毒日”等机会,在学校、单位、市场等人员集中的地方,以多种形式宣传毒品的危害以及禁毒的重要性。龙秀华还多次组织志愿者、部分居民和青少年收看《纸飞机》、《走过严冬》等影片,使毒品的危害性家喻户晓,形成了浓厚的拒毒、防毒氛围。
无微不至 吸毒者的“慈母”
社区有个吸毒人员曹某,原是某单位的正式职工,家境宽裕,奈何曹某染上毒瘾,把家底败得清光,妻子早已与其离婚,还有一个十二岁的女儿,老父也被活活气死。家中两个兄弟也因此断绝与他往来。2007年的冬天,他生病住进医院却无人问津,绝望的他在医院欲割腕自杀。龙秀华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与社区的支书刘国香、禁毒志愿者等一起买了些水果、补品去医院看望他,安慰开导他要振作精神。看到他住院无人照料,龙秀华又自掏腰包炖上鸡汤送往医院,吃着热腾腾的饭菜,很久没感受到亲情温暖的曹某泪如雨下,悔不该当初沾上毒品这可恶的东西。人生在世,最美好的就是亲情、爱情、友情,可是因为吸毒,这一切美好事物都似乎太遥远,吸毒人员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更需要家人的关怀。这年冬天,龙秀华顶着风雪一次次来到曹某的兄弟家劝解,刚开始,他的兄弟们心理上都对曹某很排斥,一次、两次、三次,龙秀华不厌其烦地做工作,街坊邻居们也纷纷帮着做工作,最后曹某的大哥终于答应去看看他。在简陋的出租房里,骨瘦如柴的曹某躺在脏乱的床上,看着这一切,曹某的大哥再也忍不住泪水,两兄弟抱头痛哭。2008年的春节格外祥和,曹某在大哥家与其他两兄弟渡过人生最温暖的一个节日。现在,曹某积极戒除毒瘾,连续两年尿检都是阴性,只要是居委会安排的活动他都积极参与,在去年的“百日整治”卫生清扫活动中,更是包揽脏活累活,赢得了不少人竖起了大拇指,他逢人便说:“我这一生,最要感谢的就是龙秀华,龙主任!就是她,让我重新活了一次。”
可是,对于这一切,龙秀华认为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对于吸毒人员,她经常把他们比作是在“社会”这个大学校犯了错误的孩子,孩子犯了错,我们只有不断地帮助他、鼓励他,才能让他改正错误,走上正确的道路,并且教导其他的孩子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对于社区里的每一名吸毒人员的姓名及家庭情况,龙秀华都耳熟能详,对于吸毒人员家人的求助,她更是尽心尽力。
关怀备至 吸毒人员新生的缔造者
2010年,关家社区一名叫张某的吸毒人员,家境十分贫困,老父母都已80多岁,因其家庭的特殊性,年愈40的他,至今未婚。贫困潦倒,求生无望,张某常做一些自暴自弃的事情,龙秀华看到这一家人的状况十分心酸。于是,她主动与张某建立帮扶关系,在她的推荐下,社区领导们同意向上级街道、民政等领导部门反映情况,最后特事特办在街道为张某解决了一个清洁工的岗位,在当地民政部门为张某申请了低保。张某见这位社区大姐不但没有“打击”自己,而且还总不厌其烦地真心相帮,视他为姐弟一般,比起当年拉他“下水”的那些所谓哥们强多了,于是他下定决心痛改前非,终于走上了自我矫正之路。社区吸毒人员刘某学历不高,又无一技之长,也是龙秀华帮助他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以维持生活。
社区就是龙秀华的家,帮助社区每家每户解决好他们的烦心事就是龙秀华每天最快乐的工作。现在,社区吸毒人员都称龙秀华为“龙姐”、“龙姨”,她是每一位吸毒人员心中的大姐和阿姨,更是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亲人,因为在他们人生最困难最孤苦的时候,是龙秀华及禁毒妈妈们在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照顾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正确方向。
龙秀华同志就是这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并树立起一名党员、禁毒妈妈的高大形象,为人民群众作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