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右三)在贫困学生家做家访
家住益阳市中心城区会龙路的周一今年20岁,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八年制的大三学生。从2009年开始,她连续两年利用暑假的时间前往湘西保靖开展支教助学活动。这天,坐在秀峰公园的长椅上,周一向我们讲述了她作为支教志愿者所收获的酸甜苦辣。
收获平凡的快乐
初见周一,怎么也无法想象身材娇小的她竟能够领着十几位大学生在暑假期间往湘西贫困地区支教。见我们诧异,她笑称她属于“人小鬼大”一类。“别看我个子不高,爆发力强着呢。支教的时候去学生家里做家访,走三四个小时山路不觉得累。”周一说,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她小时候,善良的父母就教育她做人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2008年9月她刚进大学,看见学校的茶花村支教团招募支教队员,毫不犹豫就报了名,通过层层选拔,开朗活泼又精通多种乐器的她终于成为了支教团的一员,并于2009年7月前往湘西保靖,与其他志愿者及当地的学生度过了一个快乐、充实的暑假。“支教地点在山上,条件很艰苦,但精神上的愉悦可以抵消身体上的所有疲劳。”周一说,在支教的时候她收获了太多的快乐与感动:完全不会英语的农村孩子居然会说简单的英语单词了;学生们利用放学时间跑到山上摘来野果悄悄地塞给她;十来个志愿者晚上躺在由课桌搭成的简易床上,谈人生谈理想。支教结束的时候,喜欢音乐、经常捣鼓乐器的她还专门创作了一首歌《平凡的快乐》,纪念这段难忘的日子。
能做的很有限,但会坚持
2010年7月,周一作为老志愿者成了支教队的领队,这一年她对大学生支教有了新的认识。这事缘起于她与当地一个小女孩的对话。有一天放学后,周一带的大班上一个12岁的小女孩问她。“周老师,我长大了可以去找你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小女孩马上很开心地说:“那我以后长大了去你的城市打工。”听到这话,周一一下子蒙住了。原来,在这群孩子心中,没有通过上学走出大山的意识。“在他们的生活中,所有的亲戚都是通过打工走出大山的。他们之中很多人不知道在大山外有座学校叫“大学”。周一很心酸,她也由此发现了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漏洞。“现在很多的支教团去支援贫困地区,一月或者一年之后,支教志愿者回来了,这种短暂的支教能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呢?没有长期的关注,让孩子们只有期待夏天来临的那种期盼,这样支教的意义无法充分地体现。所以,我一直在想要建立一个长期项目来弥补支教因为其性质的原因产生的不足。”周一说,从支教地回来后,她与志愿者朋友一直在为这个项目努力。“我们能做的很有限,但我们正在做,并会坚持下去,也因此收获充实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