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桂阳县城乘坐中巴车出发,我们颠簸了两个多小时,再行一个小时的盘山公路,终于进入有 “桂阳西藏”之称的杨柳瑶族乡。见到陈飞清时,已是下午1点多。陈飞清是桂阳县华泉乡人,“炊事班长”其实就她一人。1987年,年仅17岁的她被安排到杨柳瑶族乡政府做炊事员。陈飞清个子不高,短发,脸上总是挂着让人亲近的笑容。衣着朴素,双手布满老茧,这是陈飞清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让同事们吃上放心、可口的菜,是我最大的心愿”
17岁正是充满梦想的美丽年华,山里人都梦想着有朝一日飞到山外,去感受和经历外面世界的丰富多彩。而正值豆蔻年华的陈飞清,却来到了全县最偏远的杨柳瑶族乡政府干起了炊事员。
杨柳瑶族乡距桂阳县城107公里,全乡辖2700人,共有杨柳、四合、民族3个行政村,经济极不发达,交通十分闭塞,至今没有赶集的地方,生活用品都要到15公里之外的白水乡去购买。基本的食用蔬菜欠缺严重,很多时候乡政府食堂无菜下锅,陈飞清只得经常上山摘野菜下锅,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4年时间。有一天,乡政府仅存的菜所剩无几,晚餐没有着落。由于陈飞清当时身体不舒服,乡政府派了两位职工去山下百姓家中购买蔬菜,转了好几个小时,却只买回来一个南瓜和一个已经老得不能食用的葫芦瓜。当天,乡政府工作人员只好胡乱吃了一些。
交通极不便利,蔬菜补给成了老大难问题。陈飞清思前想后,觉得只有自己种菜,自给自足才能让同事们吃上好的饭菜。说干就干,挖菜地、选菜籽、挑大粪,培土施肥,都是陈飞清一个人干,遇到不懂的就向当地种菜老农请教。陈飞清除下厨时间外,一心扑在菜园子里,锄草施肥。人勤地不懒,陈飞清的菜园子里很快有了各式各样的蔬菜。除种菜外,陈飞清还养起了鸡、鸭,用于改善伙食。如今,院子里的窗前、厢房里、院角落都挂满了陈飞清的劳动果实。萝卜、豆角则被陈飞清的巧手腌制在瓦罐里。
陈飞清炒菜注重荤素搭配,荤菜不够就事先预订好,小菜自家菜园种。菜园虽小,却也够她一个人忙活的。菜叶上的小虫子,陈飞清都是手工摘除。旁边种菜的群众碰见了,扬起手里的杀虫喷雾器帮忙。陈飞清总笑着拒绝: “不啦,咱要的是绿色食品呢。再说了,这么多年捉虫都习惯啦!”于是,想帮忙的人不再理会,笑着走开了。杨柳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吃着 “营养餐”,并笑称“陈大姐”种的 “绿色蔬菜”,全县仅此一家。
“愧对家人,陪伴他们的日子实在太少”
“我老婆虽是炊事员,但我和两个女儿一年到头却吃不了几餐她做的饭菜。”陈飞清的丈夫尹柏堂笑着说。
由于长期两地分居,陈飞清和家人团聚的日子屈指可数。尹柏堂曾在莲塘、六合、银河等乡镇工作,陈飞清要与丈夫团聚,至少要坐四五个小时的车,每次相聚的时间可以用小时计算,就是这样的团聚一年也没有几次。
陈飞清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大女儿叫欢欢,小女儿叫喜喜。2009年,小女儿喜喜患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县医院,在女儿住院的一周时间里,陈飞清虽很牵挂女儿的病情,但却不能去看望女儿,政府工作人员的一日三餐离不开她啊!临近出院了,还不见妈妈来看一眼,住院的女儿发起了小脾气: “妈妈真的就这么忙吗?平时见不到,现在我生病了也不来看我,这样的妈妈我不喜欢……”。面对女儿对自己的误解,陈飞清只有把苦藏在肚子里,把对女儿的爱放在心里。
暑假到了,欢欢、喜喜来到杨柳看望妈妈。看着妈妈一个人在食堂忙碌,还要开垦菜地种菜,养鸡养鸭,欢欢、喜喜的不满早已烟消云散,心中充满了对妈妈的愧疚。
2005年,生病的公公无人照料,陈飞清毅然决定将老人家从板桥老家接到杨柳照顾。车行至白水乡,因修电站,路被堵住。从白水乡到杨柳还有近30里路程,公公腿受伤不能走路。 陈飞清一咬牙,蹲下身背起公公就走,硬是一步一步把公公背到了杨柳乡每天即使再忙,陈飞清也会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陪着老人家聊天,并给公公理发、修剪指甲。公公上厕所不方便,陈飞清便背着老人去。5年多来,陈飞清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公公,虽然有时会有累得喘不过气来,但一想到政府工作人员和公公都离不开她,陈飞清就会觉得浑身都有劲了。
“工作20多年来我不觉得辛苦,看着大家开心地吃着我做的饭菜,我觉得很满足。但我感觉愧对家人,因为陪伴他们的日子实在太少。”提起家人,一向要强的陈飞清眼眶湿润了。
“就算一辈子留在山区,我也无悔!”
“二十多年扎根山区,光是这份坚持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杨柳乡一名乡干部如是说。
在杨柳,陈飞清远离丈夫、孩子,一个人要当好 “炊事班长”,其中的苦累只有自己知道。有一天晚上,陈飞清准备将炸好的滚油端到旁边橱柜中,劳累了一天的陈飞清一不留神,未端稳盛放滚油的锅子,手臂被严重烫伤,至今还有一块伤疤。如今,陈飞清的手脚上有多处因烫伤或上山采野菜被石头刮伤的伤痕。对于这些陈飞清只是笑笑: “再苦再难的日子我都能熬过来,因为我已经把杨柳当成了自己的家,乡里的干部就是我的兄弟姐妹。”
远在杨柳,一年难得和家人团聚几次,陈飞清对家人有着深深的思念,她把这种思念转移到对乡里工作人员的关心爱护上。 “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找陈大姐!”乡里的干部非但未把炊事员陈飞清低看一等,反而亲切地叫她 “陈大姐!”乡里的干部非但未把炊事员陈飞清低看一等,反而亲切地叫她 “陈大姐”。杨柳瑶族乡交通闭塞、环境不如城里好,许多刚到杨柳瑶族乡工作的年轻干部,一时难以适应山区的生活环境。陈飞清根据各人的喜好,变着花样做菜,尽量满足各人口味。遇上停电,陈飞清就早早地烧好开水和洗澡水,以供乡里工作人员随时取用。碰上有人不舒服,陈飞清更是充当了保姆的身份。 “陈大姐要是调走了,我们可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呢!” “书记不在乡里一天可以,少了陈大姐却不行。”大家一起聊天时,总是这样说笑着。
今年4月份,桂阳县委书记李向阳来杨柳瑶族乡调研,被陈飞清的事迹所感动。李书记问陈飞清,把你调回城里你可愿意?陈飞清想了几秒钟,对着李书记摇摇头说:“李书记,谢谢您的关心,我舍不得离开杨柳啊!”据了解,上级不止一次提出将陈飞清调离现岗位回城,可是,每次陈飞清总说:“只要杨柳需要,我就会在这里,就算一辈子留在山区,我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