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上午,在益阳市资阳区三益街协园巷一个便民理发店门口,60岁的杨小萍把84岁的老母亲抱上轮椅后,俯下身去,吹走落在母亲棉衣上的头发。“痒!”老母亲被吹得痒兮兮的,咧着宽豁的嘴,开心地笑了。
这平常的一幕,在街坊邻居看来,宛若一道温暖的阳光,照得心里暖暖的。
“姑奶奶”瞬间化身“乖女儿”
2005年5月,杨小萍的大哥喜得孙子,请她这个新晋“姑奶奶”回益阳喝喜酒。
当时,杨小萍的母亲徐梅秀已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家里先后为她请了十来个保姆,都不如她的意。“好保姆是急不来的。大哥、弟弟、妹妹,你们几个,带孙子的带孙子,上班的上班,开公司的开公司,都搞不赢。我老公死了,外孙就让她妈妈招呼,我就先打点妈妈几个月,你们帮着慢慢找保姆吧。”看着母亲的病情日益严重,杨小萍心里着急得很,当即决定暂时留下来。
然而,这一留,就留了6年。
誓让母亲安享晚年
父母的恩情大于天。杨小萍说,母亲为了几个子女,历尽艰辛,她一定要让妈妈安享晚年。
杨小萍是家里的老二,还有1个哥哥5个弟弟妹妹。在他们年幼时,父亲杨伏龙远在赫山区原泉交河乡政府工作,母亲徐梅秀为了养活一家9口人,起草摸黑在外做临时工。“妈妈经常累瘫在床上,有时气都喘不过来。”因为缺衣少粮,母亲经常大半天肚子都是空的,一年到头更是连一件新衣都舍不得买。杨小萍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月发了18元工资,她拿出7元给母亲买了双鞋。第二天,母亲就拿着鞋去兑了些生活用品回来。
母亲与女儿难以兼顾
“姐,你快来吧,妈妈她根本就不要我照顾——她竟然不认得我了!”今年3月26日,患有心脏病的杨小萍,回株洲养病不到一个星期,临时代替她照顾母亲的小妹妹就打来电话哭诉。
杨小萍一听,当即拔下吊针,吩咐守在病床旁的大女儿帮她收拾东西。大女儿哭了:“妈,你可以不管我们一家三口,也可以不管妹妹,但是,你心疼你的妈妈,我们也心疼我们的妈妈呀。”
女儿体贴的话,让杨小萍很心疼。6年前她回益阳照顾母亲时,丈夫刚离世不久,外孙也才6岁,因为她的离开,大女儿只得辞职回家照顾孩子。一家三口就靠女婿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生活,日子过得比较拮据。今年正月,大女儿说她在长沙找到了一份月薪3000元的工作,问杨小萍能不能回株洲帮忙照顾孩子。杨小萍狠心拒绝了。大女儿尽管很失望,但也没再说什么。而对于30岁还未出嫁的小女儿,她更是一直都没顾得上。
守住妈妈,就守住了这个家
“我愿为妈妈再留几个6年。”在杨小萍心里,妈妈在,这个家,就还在。“我如今的角色很复杂,一会儿是老师,一会儿是家长,一会儿又成了玩伴。”杨小萍说,母亲现在是一阵清醒,一阵糊涂,稍不留意,就会闯祸,根本离不开人。“有一次,她在大庭广众之下骂我,说我照顾她是图她的钱,我实在受不了,“有一次,她在大庭广众之下骂我,说我照顾她是图她的钱,我实在受不了,回家提了行李就走,但走到门口又停下了——我哪能记妈妈的仇?”杨小萍说着,自嘲地笑了。“哪是为了钱咯?她退休工资只1000多元一个月,自己要养病,却经常给我们买这买那,不晓得贴了好多钱。”父亲杨伏龙听到女儿说起这个,满眼都是心疼:“我老婆以前是个出门前都要把衣襟扯一扯的人,得了那样的病后,人就糊涂了,小萍把她妈妈穿戴着精精致致、照顾得熨熨帖帖,她活得依然有尊严。是我们命好呢,养了个大孝女。”
“人总有老的那一天,我不过是做了为人子女应做的事。更何况,现在我在做,我的女儿在看。” ——杨小萍语